yongjitang
|
管理员
| |
|
|
|
|
桑叶有止汗之功
|
|
|
|
桑叶有止汗之功,这在《神农本草经》中便早已有明确论述,其文曰:“除寒热、汗出”。但是此作用后世医家知之者少,本草名著《本草纲目》也仅是引用《神农本草经》和朱丹溪的寥寥数语,未做较多论述。五版和七版《中药学》教材,亦未见有关记载。但桑叶止汗,确有实效,故本文就此略抒己见,以期能为大家共识。
历代著述
自《神农本草经》之后,汉、隋、唐三代对桑叶止汗的作用记述较少,杜武勋翻阅《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隋唐医家巢元方、孙思邈、王焘等的著作,均未发现用桑叶治疗汗证的记载,他指出后世对桑叶止汗的记载可能最早见于南宋医家张杲的《医说》。张杲在书中以医案的形式记载了桑叶止汗的作用:“严州山寺有一游僧,形体羸瘦,饮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出汗,迨旦,衣服皆透湿,如此二十年,无复可疗,唯待尽耳。监寺僧曰:吾有药,绝验,为汝治之,三日宿疾顿愈,遂并授以方,乃单用桑叶一味,乘露采摘,控焙干,碾为末,二钱,空腹,温米饮调,或值桑落干者,亦堪用,但力不如新者”。
宋代之后,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指出:“青桑第二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最止盗汗”。《丹溪治法心要》在论述当归六黄汤后指出此方在治疗盗汗时可再加桑叶等药。
到了明代,梁学孟指出“用青桑第二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治疗盗汗。龚廷贤也指出:“治自汗盗汗久不止者,以清晨采带露桑叶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米饮调服”。江瓘在《名医类案》中转述了《医说》的医案。可见明代医家也认识到了桑叶止汗的作用,并继承了前人的学说。
清代对于桑叶止汗的记述有承袭前人之说者,如《本草备要》和《本草从新》,它们均明确提出桑叶研末米饮调服治疗盗汗。并且在这一时期,桑叶止汗又有了新的发展,一些医家开始探索用桑叶治疗不同汗证,著名医家陈士铎和傅青主为其中代表。
陈士铎在《辨证奇闻·汗症门》中记载了10则止汗方,其中含有桑叶的便有4则。这些方药治疗汗症的范围变得多样化,如敛汗汤治疗“人有大病之后,无故而遍身出汗”;补阴止汗汤治疗“人有夜间发热,初时出汗星星,后则渐多,日久每夜竟出大汗,至五更而止”;收汗丹治疗“人有饮食之时,头项至面与颈脖之间大汗淋漓,每饭皆如此,然身又无恙”;滋心汤治疗“人有心头有汗,一身手足无汗者”。陈士铎还在《石室秘录》中提出了另外一个含有桑叶的止汗名方遏汗汤,并用它治疗“人头顶出汗”。
傅青主也善于用桑叶治疗汗出,他指出:“人有病不宜汗多,若过出汗,恐其亡阳,不可不用药以敛之,方用:人参、黄芪、当归各一两,桑叶五片,麦冬三钱,炒枣仁一钱,水煎服”。民国时期亦有一些医家用桑叶治疗汗出,上海名医秦伯未便是其中一位,颜德馨曾回忆道:“先师秦伯未先生,亦喜欢用此味(编者按:以霜桑叶研末,米饮调服)治头面出汗”。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发展和创新了桑叶的止汗作用。北京名医魏龙骧曾不相信药性平和的桑叶能够治疗缠人之汗出,后经过临床实践发现“每日吞干桑叶末9g,米汤下之”的方法治疗盗汗确有效验,并对此深信不疑。上海名医颜德馨也曾记载其利用桑叶治疗盗汗一案:“乡妇王氏,年60,盗汗已2年余,询其别无所苦,饮食如常,惟觉精神疲乏,始用益气固表,继用滋阴降火均无效,后以霜桑叶研末,米饮调服9g,早晚各服一次,半月已愈,终未复发”。
止汗机理
从上文可以看出,桑叶最初被用来治疗盗汗,到了清代,陈士铎、傅青主等人开始用其治疗自汗,可见桑叶不仅可以治疗盗汗也可以治疗自汗。那么分析桑叶止汗的机理,当先清楚自汗盗汗两者的病机。
自汗盗汗,古人常分开治疗,且认为自汗者属阳虚,盗汗者属阴虚。但明代医家张景岳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此其大法,固亦不可不知也。然以余观之,则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他指出:“如遇烦劳大热之类,最多自汗,故或以饮食之火起于胃,劳倦之火起于脾,酒色之火起于肾,皆能令人自汗,若此者,谓非阳盛阴衰者而何?又若人之寤寐,总由卫气之出入,卫气者,阳气也,人于寐时则卫气入于阴分,此其时非阳虚于表者而何?”所以他指出“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他认为在汗证治疗上当重视辨别阴阳,并且指出辨别阴阳当先“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盖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知斯二者,则汗出之要无余义,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纲领矣。”可见无论是自汗还是盗汗,它们的病机或是阴虚或是阳虚。阴虚者有火,清火便可止汗;阳虚者表虚,固表便可止汗。
桑叶味甘性寒,轻清疏散,可清解热邪,故可使亢盛之火平,淋漓之汗止。正如明代医家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所言: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
用法用量
至于桑叶止汗时的用法用量,古今各有不同。分析诸医家所述,桑叶止汗的用法或为研末吞服,或为入剂煎服。
研末吞服,源于《医说》。张氏记载单用桑叶一味,碾为末,二钱,空腹温米饮调服;朱丹溪承袭此说,未给出用量;龚士贤则指出以清晨带露桑叶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米饮调服;近代医家师承此说者亦多,魏龙骧和颜德馨均是用以霜桑叶研末,米饮调服9g。当代医家王豪的做法则是:“霜桑叶45g干燥研末,每日晚上睡前用米汤送服桑叶散9g,儿童用量酌减,连续服药5天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一个疗程即可痊愈,服药期间停服其它中西药物,并注意保暖。”张安富则采用:“乘露采摘鲜桑叶置瓦上焙干,碾细粉,取6g早晨空腹大米汤送服,每天1次,连服3天。如盗汗不止,则作无效论。”
入剂煎服,陈士铎的5个止汗名方均属之。分列如下:敛汗汤:黄芪一两、麦冬五钱、北五味二钱、桑叶十四片,水煎服;补阴止汗汤: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人参二钱、白术三钱、地骨皮一两、沙参三钱、北五味一钱、桑叶十片,水煎服;收汗丹:玄参三钱、生地三钱、荆芥一钱、五味子三分、桑叶十片、白芍五钱、苏子一钱、白芥子一钱,水煎服;滋心汤:人参三钱、桑叶十四片、黄连五分、丹参三钱、麦冬五钱、甘草五分、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柏子仁二钱、生地五钱、白术三钱、沙参二钱、玄参三钱、丹皮三钱,水煎服;遏汗汤:桑叶一斤、熟地二斤、北五味三两、麦冬六两,各为末,蜜为丸,每日白滚水送下五钱或一两。
建国后,此法又有发展,邓红霞创造出当归六黄桑叶汤,组成是:当归10g,黄芩10g,黄连3g,黄柏10g,黄芪30g,生地10g,熟地10g,桑叶30g,用法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于大猛则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桑叶,发现治疗汗症屡见良效,并举一验案:“赵某,男,46岁。每日晡时潮热,夜则盗汗,已2年余,日渐消瘦,伴乏力气短,舌红苔薄黄,脉虚弦。此为相火妄动,迫津外泄,予当归六黄汤加生龙牡、麦芽、地骨皮、浮小麦、五味子、枣仁,4剂热退,但汗出依然,乃于方中加桑叶15g,3剂而汗止。”刘绍斌则是改进了米饮送服的方法,“用大米适量煎汤,取汁一饭勺,将汤汁放锅中入桑叶翻炒,以汁收干为度,将制过之桑叶入复方中同煎或单味煎服”,并指出曾用此法制过的桑叶30g,水煎服,早晚各一次、两日服完的办法治愈一产后盗汗证。倪方平则是通过临床实践自拟出滋阴清火止汗方(晚桑叶、五味子、五倍子、生黄芪、麦冬、生熟地黄、炒川柏),其用此治疗盗汗40余例,无不药到病除。
综上所述,桑叶治疗汗出确有效验,其味甘性寒,轻清疏散,故可使亢盛之火平,淋漓之汗止,适用于因热而致的汗出诸证。临床运用时既可采用研末后米汤送服,用量6~9g,也可采用入汤剂煎服,用量15~30g。
| |
|
|
|
您是本帖第
145個瀏覽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