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_你身边的中医专家
·疾病版 ·英文  ·简体 ·繁体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首页 | 业内新闻 | 针灸推拿 | 中医妇儿 | 不孕不育 | 肾肺膀胱 | 中医外科 | 中医病症 | 中医基础 | 用药常识 | 中医养生 |
论坛 | 经典书库 | 食疗药膳 | 男科杂症 | 十月怀胎 | 心脑血管 | 疾病辩证 | 中医性学 | 名医名家 | 美容健身 | 单方偏方 |
疾病专题: | 糖尿病 | 高血压 | 更年期 | 前列腺 | 抑郁症 | 关节炎 | 冠心病 | 肝硬化 | 荨麻疹 | 黄褐斑 | 失眠症 | 腰腿痛 | 口腔炎 | 脑中风 | 多动症 | 牙痛 | 祛斑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疾病专题 > 多动症 > 疾病总述
多动症的诊断
  laozhongyi.yiduiyi.net.cn  时间:11-01  来源:  发布:laozhongyi
 
 

    1. 诊断  多动性障碍的诊断基础是根据对儿童行为的主观判断做出,需注意的是要求观察儿童在多个环境下的表现,因此通常需要在详细询问病史的基础上,还要求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行为做出正式的评估,常用Conner父母问卷和教师问卷,然后根据病史和问卷结果,依照诊断标准获得诊断。到目前为止多动性障碍没有可靠一致的实验室检查,也没有客观性的诊断金标准,因此出现了不少地区过高的发病率,是值得重视的,特别要注意不能将某些气质类型的儿童误认为是多动性障碍。okP老中医
    2.
诊断标准  目前根据ICD-10多动性障碍的诊断要点为:起病年龄早(小于6岁),症状持续存在超过半年。症状标准: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二大类症状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而且必须在一个以上场合中表现突出。易冲动、行为鲁莽、做事不顾场合、不重视社会或学校的规范、学习问题等问题可以存在,但这类症状不是诊断本症所必须。同时存在多动和品行障碍的特征时,如果多动广泛而严重则诊断为多动性品行障碍如同时存在广泛性发育障碍、智力低下或情绪障碍,则诊断上优先考虑此类疾病,而不是多动性障碍。okP老中医
    3.
鉴别诊断  多动性障碍 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okP老中医
   
1)正常儿童  正常儿童尤其是3~6岁的儿童多好动,同时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与儿童气质有关。鉴别时要注意家长和教师自身的气质或个性与儿童气质个性之间的相互情况,常见于好静的父母或教师给好动的儿童贴上动症"标签"
   okP老中医
   
2)精神发育迟滞  两者均可表现有多动、冲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考虑精神发育迟滞病儿的注意力水平时,要考虑其实际的智力年龄。而多动性障碍病儿通常总体智商是在正常范围。
okP老中医
   
3)抽动症  抽动症的表现与多动性障碍明显不同,主要为身体某部位肌肉或肌群不自主的、快速的、突然的、反复的收缩运动,但是抽动症合病多动性障碍现象很常见,可同时给予两个诊断。
okP老中医
   
4)儿童孤独症  多数儿童孤独症患儿存在显著的多动表现,容易误诊为多动性障碍,但孤独症以社会交往、语言交流障碍和异常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详细询问病史不难鉴别。

okP老中医


  【老中医专稿·转载注明出处】  
 
 
 
 
 
 
 
 
 
站内搜索
  中医专题 
· 儿童多动症总述· 儿童多动症行为诊断量表
· 好动与多动症有什么区别· 小儿多动症的日常表现
· 多动症的主要病因
  最新专题
· 儿童多动症的中医辩证施· 儿童多动症西医综述
· 儿童多动症总述· 多动症在不同生长时期的
· 儿童多动症是怎么造成的· 多动症综述
· 儿童多动症的心理治疗· 是多动症,还是舞蹈症
· 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已成· 多动症儿童也可能不爱动
 
  食疗药膳
· 肾病患者如何调养· 肾虚男的五种滋补办法
· 初秋肾虚应该多吃几个滋· 辨证用膳 告别便秘
· 常见骨外伤调理药膳· 食疗验方止久咳
· 自泡药酒误区多· 失眠中医食疗药膳
· 阳痿食疗方· 牙龈出血 试试食疗
  针灸推拿
· 天枢——消子宫肌瘤效堪· 针灸辨证 不离经络
· 针灸不离循按,治疗当辨· 急性胃炎中医针灸诊疗
· 按摩治泄泻· 尿路感染中医针灸诊疗
· 便秘中医针灸诊疗· 咽炎中医针刺诊疗
· 荨麻疹中医针灸医疗· 小儿发热中医推拿诊疗
 
 
  中医病证
·耳聋中 ·红斑狼 ·多囊卵 ·消渴中 ·肺痨中 ·胆结石 ·肝癌中 ·心悸中 ·遗精中 ·夏季热 ·抑郁症 ·癃闭(小 ·喉痈中 ·咽炎( ·水肿中 ·紫癜性 ·过敏性 ·小儿夜 ·腹痛中 ·呃逆中 ·痞满中 ·小儿腹 ·小儿呕 ·滞颐(流 ·口疮中 ·鹅口疮 ·喘证中 ·小儿肺 ·小儿咳 ·鹅掌风 ·缺乳中 ·癥瘕中
 


Copyright 2006-2012,版权所有 laozhongyi.yiduiyi.Net.CN
本站所载方药仅供学术研究,不能作为治疗依据,服用药物或进行治疗时,请遵医嘱。
本站部分图文取自互联网。若发现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将删除作品、停止传播
扫码加公众号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