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_你身边的中医专家
·疾病版 ·英文  ·简体 ·繁体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首页 | 业内新闻 | 针灸推拿 | 中医妇儿 | 不孕不育 | 肾肺膀胱 | 中医外科 | 中医病症 | 中医基础 | 用药常识 | 中医养生 |
论坛 | 经典书库 | 食疗药膳 | 男科杂症 | 十月怀胎 | 心脑血管 | 疾病辩证 | 中医性学 | 名医名家 | 美容健身 | 单方偏方 |
疾病专题: | 糖尿病 | 高血压 | 更年期 | 前列腺 | 抑郁症 | 关节炎 | 冠心病 | 肝硬化 | 荨麻疹 | 黄褐斑 | 失眠症 | 腰腿痛 | 口腔炎 | 脑中风 | 多动症 | 牙痛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疾病辩证 > 儿科病证
滞颐(流涎)中医辩证论治
  laozhongyi.yiduiyi.net.cn  时间:10-02  来源:老中医  发布:laozhongyi
 
 

   滞颐,是指小儿口中涎液不自觉地从口内流溢出来的一种病症。因涎液常滞渍于颐下而得名,俗称流涎、流口水。《保婴撮要·滞颐》说:“小儿滞颐者,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西医学称为流涎症。1eA老中医

  滞颐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若因出牙而引起流涎过多者,不属病态,若因口疮、鹅口疮、虫症、软瘫、痴呆等疾病而流涎过多者,当治其原发病,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
  本病症状轻,预后良好,但治疗常一时难以取效,且经常流涎,浸渍颐间及胸前,影响美观,并易导致颐部潮红糜烂,应积极治疗。
  隋代《诸病源候论》对小儿滞颐已有较全面的论述,后世医家对滞颐辨证分型更趋完善。《婴童百问》、《保婴撮要》等书对滞颐的论述精辟,并提出了内外治并用等治法。
  现代对滞颐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临床观察,辨证分型更详尽,内、外治法中验方报道较多,此外,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治疗滞颐也有报道。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滞颐的病因有食伤因素和正虚因素。
  1.食伤因素 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特别是婴幼儿,乳食不知自节,进食过量;或过恣肥腻、煎炸之食品,致食积肠胃,脾运失司,或湿热内蕴脾胃,使湿浊上犯,迫津外泄。
  2.正虚因素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失养,均能致脾胃虚弱,阳虚不运,不能收摄其津液,而使湿浊上犯,流涎不止。
  另外,尚有热病后湿热滞留脾胃,致津液外泄。
  二、病理
  1.病变脏腑在脾胃 脾之液为涎,廉泉乃津液之道路。脾运则水津四布,胃和则浊气下行,脾胃湿热及脾胃虚寒,两者均可导致廉泉不闭,津液失约而口中流涎不止。正如《保婴撮要·滞颐》所说:“脾之液为涎,由脾经虚寒不能收摄耳,治用六君子汤,加木香……若脾经实热而廉泉不能约制者,用牛黄清心丸;胃经实热而虫动,津液流出者,用泻黄散……。”
  2.病理因素为湿浊 滞颐发病,与湿浊上犯、饮停中焦有密切关系。无论脾胃湿热、或脾胃虚寒,均致水津不布,湿浊上犯,导致廉泉不闭,涎无制约。
  3.病机属性分虚实 由于滞颐的病因不同,身体素质有差异,因而在病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程有长短之分,病情有寒热之别,其病机属性可分为虚寒、实火两类。一般说来,实证形体多壮实,常由伤乳、伤食产生,乳食停积胃肠,湿热碍滞脾运,其病机属实。虚证形体多虚弱,睥胃虚寒,水津不布,其病机属虚.其中也可演变转化或兼夹。实证迁延不愈,邪气伤正,或失治误治可转为虚证。脾胃虚寒,再伤乳食,可致虚实兼夹。
  
  【诊断鉴别】
 
  一、诊断要点
  l.涎液过多,不自觉地从口内流出,常滞渍于颐下。
  2.排除口疮、鹅口疮、软瘫、痴呆等疾病。
  二、鉴别诊断
  生理性流涎 新生儿唾液腺不发达,涎液分泌少,至4—5个月后涎液分泌量显著增加,6个月后乳牙初萌,又刺激神经,增加唾液分泌。而这一时期小儿吞咽口水的功能尚未健全,多余涎液外流。不屑病态。
 
  【辨证施治】
 
  一、证候辨别
  滞颐有脾胃湿热和脾胃虚寒两类,辨证可从病史、涎液性状及全身症状3方面区别。
  实热者,病程短,体质好,涎液多粘稠,甚者色黄气秽;
  虚寒者,病程长,体质虚弱,涎液多清稀。色淡如水,气味腥。
  二、治疗原则
  滞颐皆从脾胃论治。实热者,清热燥湿,泻脾和胃。虚寒者,健脾益气,温中化湿.具体用药时,还可配合药物外治等疗法。
 
  [脾胃湿热口角流涎,涎液粘稠,颐间红赤,甚则口角赤烂,兼有大便燥结或秽臭,小便短赤,唇红,口臭,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脉滑数。起病较急,病程短,涎液粘稠,全身症状显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燥湿 泻脾和胃
  [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减 组成:生地、黄连、黄芩、生石膏、栀子、灯心草、赤茯苓等。发热者,加银花、连翘、大青叶、葛根;便秘者,加大黄;小便短赤者,加车前子、泽泻;日久伤阴者,加五味子、山茱萸。
  ·心脾湿热所致滞颐,可选用口疳散:茯苓3g,桑白皮、芦荟、甘草各lg,黄连、半夏、黄柏、西洋参、薄荷各0.3g,水煎,分3次温服。对脾胃积热流涎症,可用清热止涎散(白术、石斛、扁豆各6g,茯苓、滑石各lOg,黄连3g,葛根5g)水煎服,1日2--3次。或选用生石膏、竹叶、银花、连翘等。
  ·滞颐流涎致口角赤烂,颐间红赤甚至滋生疮疹者,可用苦参、黄柏、地肤子、蛇床子、败酱草各30g,水煎外敷或外洗患处。
  
  [脾胃虚寒]口角流涎,涎液清稀,颐部肌肤湿烂作痒,面黄神倦,形体消瘦,兼见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指纹淡红,脉沉缓无力。病程较长,迁延不愈,体质虚弱,涎液清稀,及全身显露脾虚内寒证象。
  [治法]健脾益气 温中化湿
  [方药]温脾丹加味 组成:丁香、广木香、半夏、白术、干姜、益智仁、乌药、陈皮、党参、炙甘草等。四肢不温、面色咣白者,加桂枝;颐间皮肤浸渍作痒者,加苍术、白鲜皮;纳差者,加焦山楂、神曲、砂仁;夹痰者,加竹茹、茯苓。
  ·本证也可选用益黄散加味治疗。脾胃亏虚,湿热内蕴而致摄涎无权者,宜用七味白术散加益智仁、诃子、滑石、黄芩、黄连等治疗。中焦虚寒型滞颐,用理中汤加丁香、半夏、陈皮治疗.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牛黄清心丸 用于脾胃积热证.
  2.缩泉丸 用于脾胃虚寒证。
  3.参苓白术散 用于脾胃虚寒证。
  二、单方验方
  1.石斛6~9g,水煎服,或加青果5g。用于脾胃积热证。
  2.生姜3g,甘草6g,煎水频服.用于脾胃虚寒证。
  3.控涎丸 乌药、益智仁各lOOg,石榴皮50g,共研细末,用酒煮烂之山药150g糊匀为丸。每服4g,1日3次,淡盐汤送服。用于脾胃虚寒证。 
  4.抑制唾液饮 益智仁5g,五味子3g,诃子、甘草各2g,共捣成粗末,以纱布包裹,开水冲泡,当茶频频喂饮。
  5.杭菊花lOg,煎汁,加蜂蜜适量,分2次口服,连服5—7天。用于脾胃积热证。
  三、药物外治
  1.肉桂散 肉桂lOg,醋适量调成糊饼状,贴敷两足涌泉穴,每晚睡前敷药,次日晨取下,连敷3-5次.用于脾胃虚寒证。
  2.吴茱萸散 吴茱萸研细末,醋调糊,敷双足涌泉穴,用绷带固定,每日工次,每次2小时.不论屑寒、属热、屑虚、属实均可用。 
  3.控涎散 益智仁、滑石各10g,车前子、冰片各6g,甘草3g。共研细末,填入脐中,外以麝香壮骨膏固定.功效健脾利湿。用于脾胃虚寒证。
  四、食疗方药
  1.益智白术散 益智仁30g,土炒白术40g,碾细过箩,与面粉400g、食盐lOg、炒芝麻lOg一起,用适量水和面,焙焦饼40个。1一2岁每次半个;3—4岁每次1个。日服2次,用前放火上烤焦后再食。用于脾胃虚寒之滞颐。
  2.鲜萝卜数个,洗净捣烂绞汁,涂口内二颐及舌,每日3-4次,连续5—10天。用于脾胃积热证。
  3.鲜石榴,去皮捣烂,加少量水,挤出石榴汁,取汁如上法涂口内。用于脾胃积热证. 
  五、针灸疗法 
  1.体针 脾胃湿热滞颐:廉泉、合谷、曲池,不留针,用泻法,每日1次。脾胃虚寒滞颐;廉泉、足三里,用补法,不留针,另艾灸中脘穴,每日1次。
  2.耳针 耳穴:口、舌、肾上腺、脾,王不留行籽贴压,或耳针针刺。
  3.氦一氖激光穴位照射 主穴:上廉泉、合谷(双)。以低功率氦氖激光仪照射,每次每穴照射2—3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预防保健】
 
  1.注意饮食卫生,勿暴饮暴食,防止损伤脾胃.
  2.勿常吻、捏其腮部,以免刺激涎液分泌.
  3.勤换兜布,用柔软纱布揩拭涎水。
  
  【各家论述】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滞颐候》:“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为涎,脾气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令涎流出,滞渍于颐也。”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滞颐论》:“治小儿滞颐,涎从口出,浸渍颐颏,口角生疮,以桑白皮汁涂口中。”
  《寿世保元·小儿科·滞颐》:“一论滞颐,乃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涎者,脾之液,脾胃虚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约,法当温脾为主。”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口疮门》:“小儿两颊颐流涎浸溃胸前者,此滞颐。盖涎者脾之液,口为脾窍,由脾胃虚冷,不能收敛津液,故涎从口出,而溃于颐者,宜温脾丹主之。”
  
  【现代研究】
 
  滞颐病情轻缓,预后良好,随着生长发育有自愈倾向。但病程多迁延,治疗一时难以取效。因此,滞颐的现代研究,主要侧重于临床研究,探索多种疗法治疗滞颐,以提高疗效。
  “脾之液为涎”,所以滞颐多从脾治。党建科将滞颐分3型:脾冷滞颐、脾热滞颐、脾虚滞颐,分别以温中健脾、固液摄涎,清胃泻火,益气健脾、温中摄涎为其治则,选用温脾丹加味、泻黄散合保和丸、六君子汤合甘草干姜汤加减治疗。张惟天报道用淮山益智饮(苍术6g,淮山药、益智仁各lOg,石斛5g)健脾燥湿、养阴益胃、补气摄涎治疗小儿流涎,兼脾胃虚寒,涎清不粘手者加干姜、法半夏、橘皮、丁香;脾胃积热,涎稠而粘手者合泻心导赤散;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贺哲等介绍了张鹏举治小儿流涎经验,方用五味异功散(党参9g,白术、五味子、芡实各5g,山药、白果、陈皮、麦冬各4g,茯苓8g,乌梅lOg)健脾益气,扶助中宫,收敛津液。
  滞颐外治法报道较多,主要有上病下取治疗,以药物敷双足涌泉穴,引热下行,双向调节脾胃功能。常用的药物有吴茱萸、天南星等。贾黎等报道用倍南散(五倍子、天南星、吴茱萸)米醋调成糊状,外贴双足涌泉穴,夜贴晨取,3次为1个疗程。治疗56例,全部治愈。“,支雪明用明矾15—20g,研末开水化开,再加温水,浸泡双足,水量以浸没足背为宜。每日1次,报道2—3次可治愈滞颐。C5)何天有用控涎散(益智仁、滑石各lOg,甘草3g,车前子、冰片各6g,共研细末)填敷脐部治疗32例,均痊愈。
  针灸推拿治疗滞颐也有报道。杨景柱等报道针刺地仓透颊车治疗小儿流涎症,其方法为由地仓穴进针向颊车穴方向乎刺至两穴连线的1/2~2/3处,得气后做45。小幅度捻转共30次出针,急闭针孔。每日1次,5次为l疗程,疗程间隔2 日,共治疗2疗程。治疗103例总有效率98%。作者认为针刺地仓透颊车,具有健脾化湿之功,可起到抑制唾液腺分泌的作用。
 


  【老中医专稿·转载注明出处】  
 
 
 
 
 
 
 
 
 
站内搜索
  中医专题 
  最新专题
· 夏季热中医辩证论治· 小儿夜啼中医辩证论治
· 小儿腹胀中医辩证论治· 小儿呕吐中医辩证论治
· 滞颐(流涎)中医辩证论治· 口疮中医辩证论治
· 鹅口疮中医辩证论治· 小儿肺炎中医辩证论治
· 小儿咳嗽中医辩证论治· 小儿肺痈中医辩证论治
 
  食疗药膳
· 肾病患者如何调养· 肾虚男的五种滋补办法
· 初秋肾虚应该多吃几个滋· 辨证用膳 告别便秘
· 常见骨外伤调理药膳· 食疗验方止久咳
· 自泡药酒误区多· 失眠中医食疗药膳
· 阳痿食疗方· 牙龈出血 试试食疗
  针灸推拿
· 天枢——消子宫肌瘤效堪· 针灸辨证 不离经络
· 针灸不离循按,治疗当辨· 急性胃炎中医针灸诊疗
· 按摩治泄泻· 尿路感染中医针灸诊疗
· 便秘中医针灸诊疗· 咽炎中医针刺诊疗
· 荨麻疹中医针灸医疗· 小儿发热中医推拿诊疗
 
 
  中医病证
·耳聋中 ·红斑狼 ·多囊卵 ·消渴中 ·肺痨中 ·胆结石 ·肝癌中 ·心悸中 ·遗精中 ·夏季热 ·抑郁症 ·癃闭(小 ·喉痈中 ·咽炎( ·水肿中 ·紫癜性 ·过敏性 ·小儿夜 ·腹痛中 ·呃逆中 ·痞满中 ·小儿腹 ·小儿呕 ·滞颐(流 ·口疮中 ·鹅口疮 ·喘证中 ·小儿肺 ·小儿咳 ·鹅掌风 ·缺乳中 ·癥瘕中
 


Copyright 2006-2020,版权所有 老中医一对一 laozhongyi.yiduiyi.Net.CN laozhongyi.yiduiyi.Net.CN
本站所载方药仅供学术研究,不能作为治疗依据,服用药物或进行治疗时,请遵医嘱。
本站部分图文取自互联网。若发现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将删除作品、停止传播
扫码加公众号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