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_你身边的中医专家
·疾病版 ·英文  ·简体 ·繁体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首页 | 业内新闻 | 针灸推拿 | 中医妇儿 | 不孕不育 | 肾肺膀胱 | 中医外科 | 中医病症 | 中医基础 | 用药常识 | 中医养生 |
论坛 | 经典书库 | 食疗药膳 | 男科杂症 | 十月怀胎 | 心脑血管 | 疾病辩证 | 中医性学 | 名医名家 | 美容健身 | 单方偏方 |
疾病专题: | 糖尿病 | 高血压 | 更年期 | 前列腺 | 抑郁症 | 关节炎 | 冠心病 | 肝硬化 | 荨麻疹 | 黄褐斑 | 失眠症 | 腰腿痛 | 口腔炎 | 脑中风 | 多动症 | 牙痛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十月怀胎 > 产后保健 > 产后诸症
产后血晕的中医辩证
  laozhongyi.yiduiyi.net.cn  时间:07-29  来源:  发布:laozhongyi
 
 

 产妇分娩后,突然发生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口噤神昏,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亦称"产后血运"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本病为产后危重急症之一,相当于西医学产后出血、产科休克、妊娠合并心脏病之产后心衰,或羊水栓塞等病证引起的虚脱、休克。若不及时抢救或处理不当,常可危及产妇健康,甚至生命,或导致严重的后遗症。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病因病机〗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导致血晕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虚实两端。虚者,乃属阴血暴亡,心神失养;实者,则为血瘀气逆上攻,扰乱心神所致。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一、血虚气脱 产妇素体气血虚弱,复因产时或产伤失血过多,以致营阴下夺,气随血脱,心神失养,致令血晕。如《女科经纶·产后证上》引李东垣曰:"妇人分娩,昏冒瞑目,因阴血暴亡,心神无所养。" 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二、瘀阻气闭 产后胞脉空虚,寒邪内侵,血为寒凝,瘀滞不行,恶露涩少或当下不下,血瘀气逆,上闭心胸,扰乱心神,而致血晕。《女科经纶·产后证上》引陈良甫曰:"产后血晕,其由有三:有使力过多而晕,有下血多而晕,有下血少而晕,其晕虽同,治之则异。……如下血少而血晕者,多恶露不下,上抢于心,心下满急,神昏不省。"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诊断鉴别〗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诊断要点 本病以产妇分娩后数小时内,突然头晕眼花,重则晕厥不知人,甚则昏迷不醒为特征。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鉴别诊断 应与产后子痫区别: 两者都发生于新产之际,症重势急。子痫者产前有高血压、蛋白尿、水肿、头目眩晕、胸闷呕恶等病史,产后24小时内出现抽搐、昏迷为主症。产后血晕则以晕厥、不省人事、口噤、昏迷不醒为特征,且无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病史,两者均可出现神志不清,但子痫者有典型抽搐可资鉴别。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辨证论治〗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本病首当辨其虚实,分清脱证与闭证。虚者为脱证,症见恶露量多,突然眩晕,渐至昏厥,面色苍白,心悸愦闷,眼闭口开,手撒肢冷,多见于产后大出血。实者为闭证,症见恶露量少或不下,神昏口噤,面色紫黯,心腹胀痛,两手握拳,类似产后三冲(冲心、冲肺、冲胃)症。不论虚实,俱属危急重症,临证时需配合有关检查,明确病因,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抢救,以免延误病情。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一、血虚气脱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主要证候] 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突然昏晕,面色苍白,心悸愦闷,渐至昏不知人,眼闭口开,甚则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舌淡无苔,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 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证候分析] 产时或产伤失血过多,心失所养,神明不守,故令昏晕,心悸愦闷,或昏不知人。阴血暴脱,不能上荣,则面色苍白,眼闭口开。气随血脱,阳气不能达于四肢则四肢厥冷。气虚不摄,营阴暴虚,阴不内守,虚阳外越,则冷汗淋漓。舌淡无苔,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为血虚气脱之象。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治法] 益气固脱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方药] 补血解晕汤(《付青主女科》)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人参 黄芪 当归 黑芥穗 姜炭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本方以人参益气固脱为君;黄芪配当归益气补血为臣;黑芥穗止血为佐;姜炭引血归经为使。全方有益气固脱,养血止血之效,气血复则晕眩自除。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若症见神昏、肢冷汗出,急宜回阳救逆,方用参附汤加炮姜炭、艾叶炭温经止血。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人参 附子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方用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肾回阳,加炮姜炭、艾叶炭有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温经止血之效。 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二、瘀阻气闭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主要证候] 产妇新产后,恶露不下或涩少,小腹疼痛拒按,甚则心下急满,气粗喘促,神昏口噤,不省人事,两手握拳,面色紫黯。唇舌均紫,脉细涩。 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证候分析] 新产感寒,胞宫内余血浊液得寒则凝,气血凝滞,以致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瘀血停蓄小腹,则痛而拒按,甚则心下急满。败血停留,气机不畅,并走于上,冲心则扰乱神明,清窍闭塞故神昏口噤,不省人事。冲肺则肺失清肃故气粗喘促。营卫流行不畅,经络阻滞,筋脉拘急故两手握拳,为闭证之象。面色紫黯,唇舌均紫,脉细涩均为瘀阻气闭之征。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治法] 活血逐瘀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方药] 夺命散(《妇人大全良方》)加当归、川芎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没药    血竭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方中没药、血竭逐瘀止痛;当归、川芎活血行瘀,瘀去则气畅,晕厥可除。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其它疗法〗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产后出血的处理:明确诊断后,首先应寻找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估计出血量。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预防并发症和防治感染。其中关键步骤是止血。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子宫收缩乏力出血的处理:加强宫缩是最迅速有效的止血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按摩子宫,同时用宫缩素促进宫缩,或用无菌纱布条填塞宫腔,或结扎盆腔血管止血,或用介入疗法进行髂内动脉栓塞。对于难以控制并危及产妇生命的产后出血,在积极补充血容量同时施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胎盘因素出血的处理:无论何种原因导致胎盘滞留出血,均应迅速做阴道检查或在麻醉下进行宫腔检查,将剥离的胎盘和部份残留在宫腔内的胎盘取出。取出困难或难以剥离者要警惕胎盘植入。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软产道损伤、裂伤出血的处理:产后应仔细检查外阴、阴道和宫颈,如有损伤和裂伤,应及时缝合修补损伤部位,可有效止血。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凝血功能障碍出血的处理:积极止血,去除病因,补充血容量。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在止血的同时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对治疗产后出血、抢救失血性休克极为关键。此外应注意体位、给氧、保暖、保护主要器官功能,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等。 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预防保健〗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本病多由产后大出血发展而来,因此防治产后大出血是预防产后血晕的主要措施。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1. 孕期保健 对双胎、多胎、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孕妇,或有产后出血史、剖宫史者,应严格把好产前检查这一关,择期住院待产;对胎盘早剥,应及早处理,避免发生凝血功能障碍。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2. 提高助产技术,正确处理分娩三个产程。认真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有无残留。如发现软产道损伤等现象,应及时处理。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3. 注意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同时观察血压、脉搏及全身情况。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4. 一经发生产后出血量多,须迅速查明引起出血的原因,及时纠正失血引起的低血容量,进行针对性治疗。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应注意保暖,避免风寒,注意外阴部清洁卫生,避免产妇情绪激动,并应注意产后饮食调摄,清除其它导致产后血晕的因素,确保产妇生命安全。q89老中医

q89老中医


  【老中医专稿·转载注明出处】  
 
 
 
 
 
 
 
 
 
站内搜索
  中医专题 
  最新专题
· 产后出血中医辩证施治· 产褥感染中医辩证施治
· 产后缺乳中医辩证施治· 产后便秘的中医辩证施治
· 产后腹痛中医辩证施治· 产后关节痛中医辩证施治
· 产后尿潴留中医辩证施治· 产后急性乳腺炎中医辩证
· 中医治产后乳少· 剖腹产容易留下的四个后
 
  食疗药膳
· 肾病患者如何调养· 肾虚男的五种滋补办法
· 初秋肾虚应该多吃几个滋· 辨证用膳 告别便秘
· 常见骨外伤调理药膳· 食疗验方止久咳
· 自泡药酒误区多· 失眠中医食疗药膳
· 阳痿食疗方· 牙龈出血 试试食疗
  针灸推拿
· 天枢——消子宫肌瘤效堪· 针灸辨证 不离经络
· 针灸不离循按,治疗当辨· 急性胃炎中医针灸诊疗
· 按摩治泄泻· 尿路感染中医针灸诊疗
· 便秘中医针灸诊疗· 咽炎中医针刺诊疗
· 荨麻疹中医针灸医疗· 小儿发热中医推拿诊疗
 
 
  中医病证
·耳聋中 ·红斑狼 ·多囊卵 ·消渴中 ·肺痨中 ·胆结石 ·肝癌中 ·心悸中 ·遗精中 ·夏季热 ·抑郁症 ·癃闭(小 ·喉痈中 ·咽炎( ·水肿中 ·紫癜性 ·过敏性 ·小儿夜 ·腹痛中 ·呃逆中 ·痞满中 ·小儿腹 ·小儿呕 ·滞颐(流 ·口疮中 ·鹅口疮 ·喘证中 ·小儿肺 ·小儿咳 ·鹅掌风 ·缺乳中 ·癥瘕中
 


Copyright 2006-2012,版权所有 laozhongyi.yiduiyi.Net.CN
本站所载方药仅供学术研究,不能作为治疗依据,服用药物或进行治疗时,请遵医嘱。
本站部分图文取自互联网。若发现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将删除作品、停止传播
扫码加公众号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