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_你身边的中医专家
·疾病版 ·英文  ·简体 ·繁体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首页 | 业内新闻 | 针灸推拿 | 中医妇儿 | 不孕不育 | 肾肺膀胱 | 中医外科 | 中医病症 | 中医基础 | 用药常识 | 中医养生 |
论坛 | 经典书库 | 食疗药膳 | 男科杂症 | 十月怀胎 | 心脑血管 | 疾病辩证 | 中医性学 | 名医名家 | 美容健身 | 单方偏方 |
疾病专题: | 糖尿病 | 高血压 | 更年期 | 前列腺 | 抑郁症 | 关节炎 | 冠心病 | 肝硬化 | 荨麻疹 | 黄褐斑 | 失眠症 | 腰腿痛 | 口腔炎 | 脑中风 | 多动症 | 牙痛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疾病辩证 > 中医证候
失眠的中医辩证论治
  laozhongyi.yiduiyi.net.cn  时间:03-22  来源:老中医  发布:laozhongyi
 
 

  失眠是指外邪扰动,或正虚失养,导致神不安舍,临床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以及高血压、肝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脑动脉硬化、慢性中毒、精神分裂症早期患者,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内经》中无“不寐”的病证名称,但有关于“不得卧”、“目不瞑”、“不能眠”的论述。其人不得卧’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由于其他病证的直接影响,如咳喘、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如《素问•病能论篇》云:……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歧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在《素问•厥论篇》中又说:……腹满瞠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在《素问•评热病论篇》中还说: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另一种涵义是指气血阴阳失其调和,使人不能入寐。如《素问•病能论篇》中说: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即指脏腑有所损伤,阴精有所偏倚,阴阳不和,则夜寐不安。《灵枢•邪客》篇云:夫邪气之客人也,故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栗痰,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带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跻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指出夜间目不瞑是由于邪气客于脏腑,卫气不能入阴所致。 
  《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是指。阳明逆不得从其道。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灵枢•邪客》篇列半夏汤以治之,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后世医家延伸了它的涵义,认为不仅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属之,凡因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均属之。
  自《内经》之后,医家论述本证大多将此两种涵义混杂而谈,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本证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
  《难经•第四十六难》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并就老人不寐的病机作了恰当的论述,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此释与《灵枢•营卫生会》关于“老人夜不瞑”的病机分析一致。
  《金匮要略》称本证为,“不得眠”、“不得卧”,《血痹虚劳病篇》中,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认为其病机,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
  《证治要诀•不寐》认为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大抵惊悸健忘,怔忡、失志、不寐、心风,皆是胆涎沃心,以致心气不足,若用凉心之剂太过,则心火愈微,痰涎愈盛,病愈不减,惟当以理痰气为第一义,指出了虚实两种病机的主要特点。
  《古今医统大全•不得卧》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如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亦不得眠。有脾倦火郁,夜卧遂不疏散,每至五更随气上升而发躁,便不成寐,此宜快脾发郁,清痰抑火之法也,并对临床表现及其治疗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张景岳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较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方法。《景岳全书•不寐》将本证分为有邪与无邪两种情况,认为。“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多虚证,无邪是指,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有邪者又分外邪、内邪;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扰也,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此外还有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不寐的病机,无论有邪,无邪,均可以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概述之,本篇在辨证论治方面也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在《不寐•论治》中指出:无邪而不寐者……宜以养营气为主治……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复则诸证自退,若兼顾而杂治之,则十曝一寒,病必难愈,渐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仍当于各门求法治之。”《景岳全书•不寐》篇为人们认识本证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医宗必读•不得卧》将不寐的病因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日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
  《症因脉治•不得卧》对心血虚与心气虚所致的不得卧,从症,因,脉、治等方面作了细致的描述。如,心血虚不得卧之症,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躁舌干,五心烦热,……心血虚不得卧之因,曲运神机,心血耗尽,阳火旺于阴中,则神明内扰,而心神不宁,不得卧之症作矣。……心血虚不得卧之脉,左寸细数,沉按多疾,若见钩洪,心火旺极,肝脉若数,木火通明,尺脉若数,水竭火盛。心血虚不得卧之治,阴虚则阳必旺,故心血不足,皆是火症,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宜滋阴降火,用归芍天地煎、黄连安神丸,虚人,天王补心丹。”
  《医效秘传•不得眠》认为不寐的主要病机是,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心藏神,大汗后则阳气虚,故不眠。心主血,大下后则阴气弱,故不眠。热病邪热盛,神不清,故不眠。新瘥后,阴气未复,故不眠。若汗出鼻干而不得眠者,又为邪入表也。。
 
  【病因病机】
 
  人的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灵枢•营卫生会》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凡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使神不安舍,都会成为失眠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灵枢•邪客》云:“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外邪中以火热为直接原因较多,其它如阴寒、水湿、风寒等多是形成失眠的间接原因。
  2.情志失常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极是失眠常见的直接病因,而思虑劳倦是长期不寐的重要原因。
  3.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是失眠的原发病因。《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不和则卧不安”。有些饮料如酒、咖啡、浓茶也是造成失眠的直接原因,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亦可成为不寐的间接原因。
  4.体虚不足或因禀赋不足,心胆虚怯;或因年老体衰,阴阳亏虚。如明代《证治准绳•杂病•不得卧》云:“年高人,阳衰不寐”。
  5.久病之人失眠常继发于各种疾病过程中或疾病之后。病久或因耗伤正气而致体虚不足,或因痰火内扰,致心神失舍而失眠。
  二、病机
  1.发病凡因外感火热之邪。或饮浓茶,或大喜大悲大惊大恐等因素直接影响心神者,发病多较急;凡因体虚不足,或它病之后等以内伤为主者,发病一般较缓。
  2.病位本病病位在心,总因心神失舍而成。但与肝(胆)、脾(胃)、肾有关。
  3.病性总属营卫失和,阴阳不交,心神失守,虚多实少之证。因饮食、火热、痰饮所致者为实,但实中有虚;因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或阴虚火扰所致者为虚,但时有虚中夹实。
  4.病势本病为心不藏神,神不安其宅,其病势总是由外向内,由其它脏腑向心主发展。
  5.病机转化本病的根本病机在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所伤、体虚劳倦等因素所致,造成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火(实火、虚火)、湿、痰等病邪及气、血、阴阳亏虚,互相联系,相互转化,最终形成邪气扰动心神,或心神失其濡养温煦,致使神不安宅而成为失眠。
 
  一、诊断依据
  凡症见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并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诊断为本病证。
  二、鉴别诊断
  喘息不得卧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证》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中的“不得卧”,是指烦躁不眠,辗转反侧的病证。《素问•评热病论》“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咳逆倚息不得卧”、《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不得卧”等虽病不同,亦或出现失眠,但所指的“不得卧”,均是因其病出现气息不匀,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的症象,与失眠的“不得卧”有别。
  
  【辨证施治】
  
  本病的证候特征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表现为睡眠时间的减少或睡眠质量不高,或不易入睡,或睡眠不实,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或时寐时醒,甚至彻夜不眠。一般病程较短,舌苔腻,脉弦、滑、数者多以实为主;而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舌苔较薄,脉细、沉、弱或数而无力者,多以虚为主。
  失眠病证有虚实之分及有邪无邪之别,治疗上总以祛邪扶正,补虚泻实,调其阴阳以安心神为大法。虚者宜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实者宜泻其有余,疏肝泻热,消导和中,清火化痰。实证日久,气血耗伤,亦可转为虚证。虚实夹杂者,应补泻兼顾为治。
 
  [肝郁化火]心烦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本证多因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则心烦不寐。肝气犯胃,则不思饮食;肝郁化火,肝火乘胃,胃热则口渴喜饮;肝火偏旺则急躁易怒;火热上扰,故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均为热象。
  [治法]疏肝泻热 佐以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茯神、龙骨、牡蛎、甘草。
  方中龙胆草能清肝胆实火而除湿热,以防肝旺克脾,脾虚而生湿热,为本方君药;黄芩、栀子助龙胆草清泻肝火,木通、车前子、泽泻协助龙胆草利水渗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共为臣药,与君药共奏清热除湿之效;木郁达之,火郁发之,气郁化火,故用柴胡达之发之,肝为藏血之脏,火郁须防损伤肝血,故生地、当归以顾护其阴血,肝火扰心,心神不安则以茯神、龙骨、牡蛎以镇心安神,共为佐药;诸药苦难下咽,寒凉害胃,故用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如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郁金、香附之类以疏肝开郁;如大便秘结,二三日不解者,加大黄、芒硝之类通便泻热;如心烦甚者,加朱砂安神丸。临证参考本证重点在肝郁化火,肝郁较甚者可与柴胡疏肝散合用。
  
  [痰热内扰]失眠心烦,多梦易醒,痰多胸闷,头重目眩,口苦恶食,嗳气吞酸,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本证多因宿食停滞,积湿生痰,因痰生热,痰热上扰,则失眠心烦,多寐易醒。因宿食痰湿壅遏于中,故而胸闷;清阳被蒙,故头重目眩;痰食停滞则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故见恶食、嗳气;痰郁化火则见口苦、吞酸;痰盛则见痰多;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内扰,宿食内停之征。
  [治法]清化痰热 宁心安神
  [方药]温胆汤加味 药用:黄连、栀子、陈皮、半夏、茯苓、竹茹、枳壳、琥珀粉、丹参、远志、神曲、甘草、大枣。
  方中黄连、栀子清热降火,陈皮、半夏、茯苓、竹茹、枳壳理气燥湿化痰除烦,共奏清化痰热除烦之功为主药;辅以琥珀粉宁心安神,丹参养心安神,远志祛痰宁心安神,神曲消食和中;大枣和胃养心,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心悸惊惕不安者,加入珍珠母、朱砂之类;痰热较甚者,加黄芩、瓜蒌、胆南星、贝母;若痰热重而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或与礞石滚痰丸并用;若食积重者,加鸡内金、焦山楂等。
  按:本证痰热内扰,应以清热化痰为主,一般不选用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之类养心安神药物,因这类药具有酸收敛邪之功,不利于化痰清热。
  
  [胃气不和]睡卧不安,胃脘不适,纳呆嗳气,腹胀肠鸣,大便不爽或便秘,苔黄腻,脉沉滑。本证多因饮食痰浊壅滞胃中,妨碍阴阳上下交通,浊气循胃络上逆扰心而致睡卧不安;痰食停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和,则见胃脘不适,纳呆嗳气,腹胀肠鸣,大便不爽或便秘;苔黄腻、脉沉滑均为痰食停滞之象。
  [治法]消食导滞 和胃安神
  [方药]保和丸合越鞠丸加减。药用神曲、莱菔子、焦山楂、香附、苍术、陈皮、清半夏、栀子、连翘、茯神木、远志、合欢花、炙甘草。
  方中山楂消肉食油腻,神曲消酒食陈腐,莱菔子消谷面之积,共奏消食导滞之功为君药;半夏、陈皮、苍术理气和胃化痰除湿消痞,香附疏肝理气,调和肝胃,共为臣药;连翘、栀子清热解郁除烦以安神,茯神木、远志、合欢花化痰宁心以安神,共为佐药;炙甘草亦能和中,且调和诸药,是为使药。食滞较甚者,加焦麦芽、焦谷芽;脘腹胀满者,选加厚朴、枳壳、槟榔;腹胀便秘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合用,亦可用枳实导滞丸。
  按∶如积滞已消而胃气未和,仍不能入睡者,用半夏秫米汤以和胃气。本证为食滞痰浊壅塞,治疗重点在消食导滞以决渎壅塞,调和阴阳,故应慎食肥甘厚味以免助邪。因暴饮暴食所致者,应节制饮食,其对治疗尤为重要。
  
  [心脾两虚]不易入睡,或多梦易醒,醒后难于入睡,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食少腹胀或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本证因心脾气血亏虚,心神失养,神不安舍所致,故不易入睡,或多梦易醒,醒后难于入睡;血不养心则心悸健忘;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脑,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少华;脾失健运,则饮食无味,食少腹胀或便溏,血少气虚,故肢倦神疲;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气血两虚之象。
  [治法]补益心脾 养血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药用∶炙黄芪、党参、白术、当归身、茯神、远志、酸枣仁、龙眼肉、炙甘草。
  本证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致心脾气血亏虚,心神失养,神不安舍所致,故当益气健脾,补益气血生化之源为治病之本。方中炙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补益后天之本为君药;当归助君药益气生血为臣药;龙眼肉、酸枣仁、茯神、远志养血安神为佐药;炙甘草既能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药。心悸,倦怠,脉沉细无力,气虚甚者,应重用参、芪;纳呆,便溏,苔厚腻,脾虚有湿者,重用白术加苍术、茯苓燥湿健脾;心悸,头昏,面色少华,此为心血不足,重用黄芪、当归,加阿胶以补血养心。
  按∶本证重点在补益气血以养心。若气血亏虚较甚者,可与八珍汤、人参养营汤等合用。脾虚健运能力差,运用补益药时不要碍脾,应在处方中佐以少量醒脾运脾药,如归脾汤原方中的木香之类。煎煮方药时宜文火久煎。
  
  [心肾不交]心烦不寐,入睡困难,睡梦纷云,心悸不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生疮,或梦遗滑精,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本证因肾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心肝火旺,火性炎上,虚热扰神,心神不安则心烦不寐,入睡困难,睡梦纷云,心悸不安;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故头晕耳鸣;腰府失养则腰膝酸软;精关不固则梦遗滑精;精亏血少则月经不调;口舌生疮,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滋阴清热 交通心肾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黄连阿胶汤加减。药用;生地黄、黄连、阿胶、白芍、天冬、麦冬、玄参、丹参、当归、茯神木、五味子、远志、柏子仁、酸枣仁。
  本证是由于水亏火炽,肾水不能上济,心火不能下交,阴阳失调而成,故治当滋阴清热,壮水制火,交通心肾,协调阴阳。方中生地黄滋阴壮水以制火,黄连清心泻火,防心火亢盛而不下交于肾,二药使心肾交通,共为君药;玄参、麦冬、阿胶、白芍、天冬滋阴养血,助君药壮水制火,为臣药;丹参、当归补血活血,使诸药补而不滞,茯神木、五味子、远志、柏子仁、酸枣仁养心以安神,共为佐药。心火甚者,加连翘、竹叶;便秘口干阴伤较甚者,加知母、何首乌、夜交藤;心烦不寐、彻夜不眠者,加朱砂、磁石、龙骨、牡蛎重镇安神。
  按∶本病重者水亏火炽,心肾不交,应合交泰丸滋阴清热为重点,佐以养心安神,其引火归元的肉桂用量宜轻,一般3~6g,且该用上肉桂,可以为末冲服。用重镇之朱砂安神,只可暂用,不宜久服。本类方药宜文火久煎。
  
  [心胆气虚]虚烦不眠,胆怯易惊,惕惕然不可终日,心悸善太息,或面色不华,胸胁不适,呕恶,舌淡胖,脉细弱。本证因心胆气虚,谋虑不决,触事易惊,神魂不安,故虚烦不眠,胆怯易惊,惕惕然不可终日,心悸不适;肝气不舒,则善太息,胸胁不适;肝胃不和则呕恶;舌淡胖,脉细弱,均为气血不足的表现。
  [治法]益气镇惊 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药用:人参、茯苓、茯神木、远志、石菖蒲、酸枣仁、五味子、生龙齿、生牡蛎。
  方中人参、茯苓益心胆之气,使心胆气旺,神有所养,魂有所依,共为主药;再辅以茯神木、远志、石菖蒲、酸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生龙齿、生牡蛎镇惊以定志。心肝血虚,惊悸汗出者,重用人参,加白芍、当归;胆虚不疏土,胸闷善太息,纳呆腹胀,加柴胡、陈皮、吴茱萸、山药、白术。
  按∶临证参考本证为心胆气虚,益气常须健脾,故非气阴两虚者,滋阴之药应慎用,以免腻脾。
  
  【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天王补心丹(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l丸,每日2次。适用于心阴不足,心肾不交所致失眠。
  (2)朱砂安神丸(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l丸,每日2次,不宜久服。适用于心血不足,心火亢盛,心肾不交所致失眠。
  (3)柏子养心丸(华灯牌,北京中药五厂):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心脾两虚失眠。
  2.单验方
  (1)酸枣仁15g,炒香,捣为末,每晚临睡前服,温开水或竹叶煎汤调服。
  (2)炒酸枣仁log,麦冬6g,远志3g,水煎后,晚上临睡前顿服。
  (3)酸枣树根(连皮)30g,丹参12g水煎1~2小时,分2次,在午休及晚上临睡前各服1次,每日1剂。
  3.针灸
  (1)体针: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1日1次。
  (2)耳针:取心、神门、脑、交感、肝、脾、肾、皮质下等,交替使用
  4.按摩
  每晚睡前温水泡脚30分钟,揉双侧涌泉穴各36次。
  
  【转归预后】
  
  失眠病证除部分病程短、病情单纯者治疗收效快外,大多病程较长,病情复杂,治疗难以速效。且病因不除或治疗失当,又易产生变证和坏证,使病情更加复杂,治疗更加困难。心脾两虚证者,如饮食不当或过用滋腻之品,易致脾虚加重,化源不足,气血更虚,食滞内停,往往致虚实错杂,如温燥太过,易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如病因不除或失治易致心肾阴虚,心火更盛,如过用寒凉则易伤阳,致阴阳两虚;亦可因治疗不当,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俱损。痰热扰心证者,如病情加重有成狂或癫之势。肝郁化火证治疗不当,病情加重,火热伤津耗气,由实转虚,病程迁延。心胆气虚日久不愈,亦有成癫之虑。
  本病证的预后因病情不一,结果有别。但一般无严重不良后果,病情单纯,病程短者多易治愈。而病程长且虚实夹杂者,多难以短期治愈,且与病因是否祛除关系密切。
  
  【预防保健】
  本病证主因心神失舍所致。护理应注意消除病人顾虑和紧张情绪,劝其解除烦恼,使其树立信心配合治疗。积极帮助患者寻找失眠的相关因素,祛除不良影响,养成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早睡早起,按时作息,睡前宽衣解带,不吸烟,不饮浓茶、咖啡及酒等,不吃零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因此保持经常性的乐观情绪,心胸开阔,控制情志过激,不作非分之想,对预防失眠有重要意义。另外保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做气功或做太极拳、剑,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对预防失眠亦十分重要。
  本病证患者病程较长,治愈后易复发,所以应注意康复治疗。一般可将原用有效方药制成丸剂,继续服用几周,以巩固疗效。注意祛除或避免原来的病因或诱因,加强意志锻炼,保持心情舒畅,每天应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积极参加怡情养性的文艺活动,有助于调节心神,也可配合气功如香功、静功等,还有太极拳、太极剑等等辅助治疗,促进康复。
  【医论提要】
 
  失眠有关内容,首先记载于《内经》,称其为“不得卧”、“目不瞑”。
  《内经》认为,其主要病机是“阴虚”所致。《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邪客》:“阴虚故目不瞑”。同时,《内经》认为胃气不和,气血衰少也可导致失眠。《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灵枢•营卫生会》:“老者之气血衰,……故昼不精,夜不瞑”。《内经》还认为肝热也可导致失眠。《素问•刺热》:“肝热病者,小便先黄……手足躁,不得安卧”。
  东汉张仲景又发展了《内经》有关不眠学说,其在《伤寒论》中论及有因太阳病汗下后致胃中干,而烦躁不得眠,有因汗吐下虚烦不得眠,有邪入少阴,热化伤阴所致的失眠。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三•大病后不得眠候》中认为失眠除了营卫不和之外,还有脏腑机能失调,并把虚证失眠分为心热和胆冷。他说:“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营卫不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则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若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也”。明代戴元礼《证治要诀•不寐》中认为;“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阳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许叔微认为肝有邪也可导致失眠,他在《普济本事方•卷一》中说:“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不寐》中对失眠病因病机进行了总结;“不寐证,虽病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多虚证,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扰也。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舍此之外,则凡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对于失眠的治疗,《内经》已提出阴虚不眠用“半夏汤”进行治疗,张仲景提出了用黄连阿胶汤治疗阴虚火旺的失眠,用酸枣仁汤治疗虚劳所致的虚烦“不得眠”。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卷一》中提出了用丹砂、琥珀等重镇安神药和温胆汤治疗“大病后虚烦不眠”。宋代赵佶在《圣济总录》中提出了用附子、人参、黄芪治疗胆寒不寐。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不得卧》中认为“……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日气虚,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一日阴虚,血少心烦,酸枣仁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之;一日痰滞,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雄黄末;一日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术、重者控涎丹;一日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张景岳认为,劳倦伤脾,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者,用补中益气汤,七情内伤,或惊恐伤肾胆者,用五福饮或七福饮。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不得卧》中认为,食积引起的不卧者宜用保和丸,惊恐而不安卧者宜用安神定志丸。张璐《张氏医通》中认为,对于水停心下不得眠者,用茯苓甘草汤;烦不得卧,诸药不效者,用栀子豉汤下朱砂安神丸。《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认为,对于真阴亏损,水亏火旺的失眠,用六味地黄丸加知、柏,肝虚惊悸不寐者,宜四君子汤加白芍、枣仁。至此,失眠的辨证论治已比较丰富和完善。
 
  【现代研究】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加,失眠普遍增多,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用中医药防治失眠,尤其对于顽固性失眠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的研究状况如下。
  一、辨证论治研究
  龙功宏辨证分型治疗神经衰弱107例,心脾亏损型用党参30g,茯神20g,黄芪20g,淮山药20g,远志lOg,白术lOg,枣仁lOg,龙眼肉15g,夜交藤15g,甘草6g;阴虚火旺型用生地20g,山萸肉20g,茯苓20g,泽泻15g,知母15g,淮山药15g,丹皮lOg,枣仁lOg,参须10g,黄柏8g,麦冬12g,远志6g;脾胃不和型用法半夏lOg,枳实10g,川厚朴10g,枣仁log,太子参10g,陈皮6g,茯苓12g,竹茹5g,水煎送服保和丸或五积散。治愈82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2.52%(湖南中医杂志,1994,(5):38~39)。
  二、专方专药研究
  董长华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顽固性失眠30例,柴胡15g,香附15g,白芍20g,川芎12g,枳壳12g,甘草6g,血瘀加赤芍、丹参;肝火盛加菊花、栀子;痰湿重加胆南星、石菖蒲;心神不安加炒枣仁、夜交藤、茯神,日一剂,水煎服,10日1疗程,治愈26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96.7%(国医论坛,1993,(6):27)。李荣享等用复方酸枣仁安神胶囊治疗失眠症134例报告。治疗组7l例,用本品1~2粒,对照I组31例,用朱砂安神丸lOg,对照Ⅱ组32例,用安眠酮1~2片,均于睡前半小时服。结果3组分别显效32例、6例、11例,有效26例、8例、14例,总有效率83%、45.2%、78.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I。(P<o.01),与对照组Ⅱ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服2粒疗效优于1粒(P<o.05),病程较长者疗效差,无明显毒副作用(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5,(1>:28~30).

附:经方辨治不寐 t1J老中医
t1J老中医

    不寐在《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虚,阴阳失调,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能入阴。t1J老中医
    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有阴阳为原则,实则泻其有余,如清热化痰、疏肝泻火等;虚则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肾等,在此基础上安神定志。t1J老中医
    常用方剂有黄连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知柏地黄汤、酸枣仁汤等。t1J老中医

    温胆汤加减t1J老中医

    孙某,男,35岁,经商,每日抽烟20~40支,饮酒近半斤,应酬多,长期生活不规律,8年来经常失眠多梦,伴头身困重,口苦咽干心烦,大便秘结,小便涩赤。舌体胖大,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形体超重50斤。t1J老中医
    辨证为痰火扰神型,治以清热化痰,镇静安神。t1J老中医
    方药:黄连6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竹茹15克,枳实12克,茯苓15克,生薏苡仁30克,生白术12克,苍术6克,生牡蛎30克,珍珠母30克,灸甘草3克。t1J老中医
    服药7服,症状减轻,但苔黄腻仍然存在,原方黄连减为3克,重用茯苓30克,加生山楂、石菖蒲、远志以祛痰化浊、开窍安神,继服7服,病情好转。嘱其注意饮食起居,并以四君子汤加减调理,随访2个月,症状基本消失。t1J老中医
    按 中医认为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患者抽烟酗酒,吃喝应酬,酿生痰热,郁而化火,上扰心神,而致心烦不寐。湿热阻于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部昏沉、四肢困重及口苦咽干,浊阴不降则见小便涩赤、大便秘结。治以温胆汤加减。实火非清不除,故加苦寒之黄连,清泻上焦火热;加苍术助白术化痰健脾;因湿邪致病,缠绵难愈,故加生薏苡仁加强健脾祛湿之功;加生牡蛎、珍珠母以重镇安神。t1J老中医

    归脾汤加减t1J老中医

    郑某,女,40岁。曾做人流术3次,近5年来经常失眠多梦,每日需服安定方可入睡。近3月来因父母生病,奔波劳累,家事烦忙,症状加重,每日需服安定3~4片仍不能入睡,或睡后乱梦纷扰,伴体倦神疲,头晕心悸,手足冰冷,腰膝酸软,纳少便溏,曾间断服用中西药,疗效不佳。面容憔悴,舌暗淡,苔薄白,脉沉细。t1J老中医
    辨证为心脾两虚,心神失养型,治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t1J老中医
    方药:党参10克,炒白术12克,当归15克,黄芪15克,远志12克,茯神30克,木香6克,酸枣仁30克,龙眼肉15克,苍术6克,炒扁豆20克,珍珠母30克,女贞子15克,墨旱莲15克。t1J老中医
    调服12服,病情好转,但仍感四肢不温,去苍术、炒扁豆,加干姜、桂枝以温经通脉,继服10剂,病情痊愈。t1J老中医

    按 本案为失眠由多次小产,耗气伤血,加之家事烦忙,操劳过度,气血暗耗,导致气血两虚,心神失养。失眠多梦、面容憔悴等均为气血亏虚之象,故治疗用归脾汤加珍珠母补益心脾,养血镇静安神。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后天无以充养先天,肾精亏虚,则腰膝酸软,加女贞子、墨旱莲补益肝肾;脾虚湿盛则见纳少便溏,加苍术、炒扁豆健脾燥湿止泻,标本兼顾,效显。t1J老中医

    知柏地黄汤加减t1J老中医

    患者李某,女,52岁,39岁时行子宫肌瘤摘除术。失眠多梦5年,入夜则心烦神乱,辗转反侧,不能寐,伴咽干口燥,二目干涩及耳鸣如蝉,时有面部潮热汗出及手足心热现象,西医按更年期综合征治疗,曾服多种镇静安眠药物,收效甚微。患者面容憔悴,毛发焦枯,目光黯淡,舌光红无苔,脉沉细数。t1J老中医
    辨证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型,治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t1J老中医
    方药:熟地黄15克,泽泻15克,牡丹皮12克,山茱萸12克,山药15克,知母12克,黄柏6克,炙甘草6克,醋龟甲30克,浮小麦30克,珍珠母30克。t1J老中医
    服药7服,病情好转,去黄柏、浮小麦、五味子,加枸杞,续服10服,嘱其用甘麦大枣汤煮水代茶饮,随访2个月,不寐之疾未发。t1J老中医

    按 患者为中老年女性,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且子宫摘除已10余年,肝肾精血亏虚,阴虚生内热,相火妄动,上扰心神而心烦不寐;肾开窍于耳,肾精不足,脑髓空虚则耳鸣如蝉;咽干口燥,二目干涩,潮热汗出,舌光红无苔,脉沉细数,一派阴虚火旺之象。方选知柏地黄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安神定志,加咸寒归肝肾经的醋龟甲以滋阴潜阳,补益肝肾;浮小麦、五味子以滋阴清虚热、止汗;加珍珠母以重镇潜阳安神之效。t1J老中医

    镇肝熄风汤加减t1J老中医

    患者张某,男,64岁,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余,未规律服药,血压波动在175~150/110~90mmHg。近3年来经常出现失眠多梦,伴头疼目胀,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烦甚时则出现双手震颤及手心汗出。曾按抑郁焦虑症进行治疗,疗效欠佳。查体血压160/100mmHg,颜面潮红,声高气促,舌红苔黄,脉弦滑。t1J老中医
    辨证为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重镇安神。t1J老中医
    方药:代赭石30克,川牛膝10克,川楝子9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生龟板15克,生白芍15克,玄参15克,天冬15克,甘草6克,夏枯草15克,葛根15克。t1J老中医
    服药7服,病情好转,测血压130/80mmHg,后以杞菊地黄加减以滋水涵木,继服15服,基本痊愈,嘱其平素菊花、枸杞子泡水代茶饮。t1J老中医
    按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年,血压控制不理想,且脾气暴躁易怒,日久导致肝阳逆亢于上,神明不安,而致不寐。头为诸阳之会,耳目口鼻皆为清空之窍,肝阳上亢,阳盛则热,火热上扰清窍,则见面红目赤、头目胀痛、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滑,一派阳亢火盛之相。患者年过花甲,肝肾阴虚,阴虚阳亢,上实下虚,故治疗用镇肝熄风汤以滋阴潜阳,重镇安神,加夏枯草、葛根清肝泻火除烦。(毋杨)t1J老中医
 t1J老中医
 t1J老中医
 t1J老中医


  【老中医专稿·转载注明出处】  
 
 
 
 
 
 
 
 
 
站内搜索
  中医专题 
· 积聚中医辩证论治· 中医辨证四肢麻木
  最新专题
· 甲亢中医辩证论治· 瘿病中医辩证论治
· 虚劳中医辩证论治· 久咳中医辩证论治
· 汗证中医辩证论治· 盗汗中医辩证论治
· 水肿中医辩证论治· 失眠的中医辩证论治
· 黄汗的辩证分治· 盗汗的辩证分治
 
  食疗药膳
· 肾病患者如何调养· 肾虚男的五种滋补办法
· 初秋肾虚应该多吃几个滋· 辨证用膳 告别便秘
· 常见骨外伤调理药膳· 食疗验方止久咳
· 自泡药酒误区多· 失眠中医食疗药膳
· 阳痿食疗方· 牙龈出血 试试食疗
  针灸推拿
· 天枢——消子宫肌瘤效堪· 针灸辨证 不离经络
· 针灸不离循按,治疗当辨· 急性胃炎中医针灸诊疗
· 按摩治泄泻· 尿路感染中医针灸诊疗
· 便秘中医针灸诊疗· 咽炎中医针刺诊疗
· 荨麻疹中医针灸医疗· 小儿发热中医推拿诊疗
 
 
  中医病证
·耳聋中 ·红斑狼 ·多囊卵 ·消渴中 ·肺痨中 ·胆结石 ·肝癌中 ·心悸中 ·遗精中 ·夏季热 ·抑郁症 ·癃闭(小 ·喉痈中 ·咽炎( ·水肿中 ·紫癜性 ·过敏性 ·小儿夜 ·腹痛中 ·呃逆中 ·痞满中 ·小儿腹 ·小儿呕 ·滞颐(流 ·口疮中 ·鹅口疮 ·喘证中 ·小儿肺 ·小儿咳 ·鹅掌风 ·缺乳中 ·癥瘕中
 


Copyright 2006-2020,版权所有 老中医一对一 laozhongyi.yiduiyi.Net.CN laozhongyi.yiduiyi.Net.CN
本站所载方药仅供学术研究,不能作为治疗依据,服用药物或进行治疗时,请遵医嘱。
本站部分图文取自互联网。若发现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将删除作品、停止传播
扫码加公众号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