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_你身边的中医专家
·疾病版 ·英文  ·简体 ·繁体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首页 | 业内新闻 | 针灸推拿 | 中医妇儿 | 不孕不育 | 肾肺膀胱 | 中医外科 | 中医病症 | 中医基础 | 用药常识 | 中医养生 |
论坛 | 经典书库 | 食疗药膳 | 男科杂症 | 十月怀胎 | 心脑血管 | 疾病辩证 | 中医性学 | 名医名家 | 美容健身 | 单方偏方 |
疾病专题: | 糖尿病 | 高血压 | 更年期 | 前列腺 | 抑郁症 | 关节炎 | 冠心病 | 肝硬化 | 荨麻疹 | 黄褐斑 | 失眠症 | 腰腿痛 | 口腔炎 | 脑中风 | 多动症 | 牙痛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胃肠肝胆 > 胃肠食道 > 慢性胃炎
辩证施治---胃痛
  laozhongyi.yiduiyi.net.cn  时间:04-29  来源:  发布:laozhongyi
 
 

n1j老中医

                                什么是胃痛n1j老中医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素问》有“胃脘当心而痛”的论述,唐代孙思邈有九种心痛的分类,其主要论述,皆指胃痛而言。李东垣首提“胃脘痛”一名,后人著作中遂多以胃脘痛立名。民间俗称的“心口痛”、“心窝痛”实指胃痛。胃痛常伴有胀满、纳食不佳n1j老中医
嘈杂、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症状。

n1j老中医

  胃痛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其病因很多,病机复杂,尤其是一些慢性胃痛(如慢性胃炎、溃疡病等)治疗起来收效较慢,很难根治,故相当一部分胃痛属于中医疑难病范畴。

n1j老中医

  中医的胃痛包括西医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等胃部的疾病,其中尤以慢性胃痛如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多属疑难病范畴。胃溃疡、胃下垂中久治不愈或疗效不佳者,也可按胃痛理论论治。

n1j老中医

  [病因] n1j老中医
  胃痛的轻重差异较大。轻者,胃中受寒一温可散,虚者按揉可解,食积者一吐而快。而重者则疼痛不止,发作无时,久治无功。属疑难病范畴者,大多为久痛之证。其成因甚为复杂,大致有以下几种:
n1j老中医
  1.郁怒伤肝,肝胃不和 由于忧思郁怒等情志刺激不能正确排解,致情志抑郁而不畅,犯脾克胃,或肝气郁结,疏泄失职,郁久横逆犯胃,引起肝胃不和,轻者胃胀胃部不适,呕吐恶心,重者胃痛不止。或肝郁日久化火,肝火犯胃,伤及胃朋,不仅胃痛,并伴泛酸、嘈杂、烦躁易怒等症状。如《沈氏
n1j老中医
尊生书》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最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n1j老中医

  2.久痛入络,血瘀痰滞 胃痛日久,延治或误治,初病在经,久病人络,脉络为之枯涩,气机为之阻塞,升降为之失常,加之烟、酒、辛辣之物不断刺激,胃液失常而伤正,胃膜糜烂而变形,遂成血瘀气滞痰凝之难治之证。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说“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初病n1j老中医
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

n1j老中医

  3.脾胃虚弱,阴阳两虚 大多由于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加之后天失养,饥饱劳逸过度,或治疗用药失误,或他脏有病累及脾胃所致。若素体阳虚,或用药过于苦寒,或寒邪客胃等,寒则收引凝滞而致胃部冷痛。若素体阴亏,加之气郁化火、寒邪化热、温药助燥、胃阴不足等因素,更伤其阴,则脉络失养而胃部灼痛。也可既有阳虚,又有阴亏,致成阴阳两虚之证。

n1j老中医

  4.寒热错杂,升降失常 胃痛之病因病机,前人从虚、寒、气、血、食等分别论述者多,若于病机单纯者,固然不错,但属于疑难病范畴的胃痛,大多虚实交错,寒热混杂,气滞血瘀,升降失常。验之临床,寒热并存、上热下寒、升降失常等确为常见之证候类型。由于胃病日久,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接纳食物之寒热辛腻不同,故易酿成寒热并存之证。加之胃病既久,医者屡投苦寒或辛燥之药,也成为寒热错杂、升降失常之原因之一。

n1j老中医

  5.毒瘀交结,湿热熏蒸 近年来在胃痛的理论研究及临床观察中发现,不少胃痛病人具有毒瘀交结的病理特点。有人更提出胃脘痛与“胃脘痈”相似,发现对伴有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者,用解毒祛瘀、消痈祛腐生肌药疗效较好。由于胃痛日久,正气亏虚,邪毒内生,毒瘀交结,腐肉蚀络,酿成“胃痈”。或脾胃素有湿热,加之酒酪烟辣过度,湿热熏蒸煎熬,日久形成湿热瘀毒之证。

n1j老中医

  [辨疑思路] n1j老中医
  较为单纯的胃痛,辨证并不难,若抓住四虚(气虚、阳虚、阴虚、阴阳两虚)和六郁(气郁、血郁、痰郁、湿郁、食郁、火郁)进行辨证,大多可以审证求因,指导治疗。比较难辨的是寒热错杂、虚实交作、气血同病及毒瘀互结等。对此等难辨之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n1j老中医
  ()辨部位
n1j老中医
  胃痛固然为胃腑病变所致,但验之临床,由肝气犯胃者较多见。若见胃脘胀痛,胸胁引痛,精神抑郁,善太息,有明显情志刺激史,及嗳气频作,吞酸嘈杂,性急易怒,怒则胃痛加剧,脉象沉弦者,多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病虽在胃,但要从肝胃两处着眼进行辨证。

n1j老中医

  ()辨气血 n1j老中医
  对胃痛应分辨在气在血。二者病位不同,浅深有异。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入血。在气以胀为主,或胀痛并作,或痛无固定之处,时痛时止,聚散无形。若久痛人血伤络,则痛有定处,多呈刺痛,舌质紫黯,脉沉弦。临床不但要辨其在气分、血分,还要辨其主次。因疑难病中久病为主,所以更多见的是血瘀络阻为主,兼有气滞症状。分清了主次轻重,便于决定用药主次和侧重。

n1j老中医

  ()辨寒痛、热痛及寒热错杂痛n1j老中医
  寒邪直中胃腑,胃痛多暴作,疼痛拒按,喜暖畏寒,口不渴,喜热饮,脉象沉弦苔白。热痛多胃痛兼见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嘈杂反酸。属疑难病范畴者多数为寒热错杂证候。临床常有:①上热下寒:既有胃脘痞满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又见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②上寒下热:既有不恩凉n1j老中医
饮,泛吐清水,痰涎较多,苔薄白或薄白湿润,又有大便黏腻不爽,或时干时稀,小便短赤等。症状中寒热并见,脉舌中不相符合者,多属寒热错杂证。当然还应仔细分辨寒热的孰轻孰重,以及兼湿、兼食、兼虚、兼气滞等情况。

n1j老中医

  ()辨虚实及兼夹n1j老中医
  胃实痛者多胀满而痛,大便干燥,腹满痛拒按,或按之疼痛加剧,进食后疼痛加重,脉象多沉实有力。胃虚痛多胃痛绵绵,痛而不胀,大便不闭结,喜温喜按,饥则易痛,脉象虚软,舌少苔垢,伴气短、乏力、懒言等。疑难病中多虚实夹杂证。辨别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n1j老中医
  ①症状与脉舌相左:症状方面绵绵而痛,喜按喜揉,食少乏力,而脉却沉实有力或有滑象,舌苔多浊腻或黄浊。n1j老中医
  ②症状与素体不一:饥饿时进食稍缓解,痛而不甚喜揉按,脉虚弱等,属虚,而病人一般状况较壮实,精神无疲惫之感;或精神萎靡,脉象无力,气短n1j老中医
舌淡,却便秘,泛酸嘈杂,胃痛拒按。

n1j老中医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邪气多易从口而入。胃虚痛再与烟、酒、辛辣、绵硬、冷腻之晶等互相交结,则往往证情错综复杂,朱丹溪有“六郁”之说,张介宾有“七痛”之论,都说明胃痛兼证甚为复杂,不可轻视。如果医者用药燥腻过度,也可使病情进一步复杂,辨证时宜细心,用药时宜谨慎。

n1j老中医

  [中医治疗]n1j老中医
  1.肝胃不和n1j老中医
  证候:此证型临床十分常见,常见胃脘胀重痛轻,或胀痛连及胁肋,或攻撑作痛,嗳气,大便不畅,或呕恶,有明显情志刺激史,苔薄白,脉沉弦。n1j老中医
  治法:疏肝理气止痛。n1j老中医
   n1j老中医
n1j老中医
  2.瘀阻胃络 n1j老中医
  证候:胃痛日久,久痛入络,痛处必有瘀血阻滞之病机这是自叶天士以后,古今医家已有的共识。其症见胃痛日久,呈刺痛或隐痛,痛处固定,以夜晚为甚,揉按不减,或有呕血及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或怒张而色紫,脉涩。
n1j老中医
  治法:化瘀通络止痛。
n1j老中医
 

n1j老中医

  3.脾胃虚弱,阴阳两亏n1j老中医
  证候:胃痛日久,纳运失司,脾胃未有不虚者,临床所见,虚实夹杂,阴阳两虚尤多,只不过偏虚、偏实、偏阴虚、偏阳虚不同而已。脾胃气虚为主者,常有胃痛绵绵伴纳差、疲乏无力、脉弱舌淡等;偏阴虚者胃痛以下午及夜间较重,其痛隐隐,伴口干咽燥、便干结、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偏阳虚者有胃痛喜温喜揉按、泛吐清水、空腹痛甚、得食稍减、手足不温、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而润、脉迟缓等;阴阳虚两虚者,则兼见阴虚阳虚症状。n1j老中医
  治法:健脾益气,助阳养阴。n1j老中医
 

n1j老中医

  4.寒热错杂,升降失常n1j老中医
  证候:胃痛一证,寒热错杂者尤其多见。常见症状为既有口苦、舌红、苔黄、喜冷饮,或泛酸等热证表现,又有便溏、完谷不化、小便清长、肢冷、脉数而虚等寒证表现。以上症状不一定全俱,有一二症状寒热矛盾即可考虑为寒热错杂证。升降失常者既有呕恶、纳差、脘胀等表现,又有便溏、下坠等症n1j老中医
状。此即叶天士所说:“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 n1j老中医
  治法:辛开苦降,升清泄浊。
n1j老中医
  

n1j老中医

  5.毒瘀互结,络腐成痈n1j老中医
  证候:近代研究已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临床也发现部分顽固的胃痛治疗甚为棘手。其症状虽常表现为寒热错杂,如胃痛日久,舌红苔黄,食少纳差,或无食欲,身体消瘦,疲乏无力,精神不佳,但迭进各种辨证处方,常疗效不佳。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炎中一部分病例属于此证。n1j老中医
  治法:健脾和胃,解毒化瘀。n1j老中医
  

n1j老中医

  [中医治疗]

n1j老中医

1:孙某某,男,64岁。330日初诊。

n1j老中医

  右下腹及胃脘部疼痛半月,呈隐痛性质,喜揉按,口苦纳差,大便时溏时结,疲乏无力,面色少华,心肺无异常,右下腹压痛,舌质黯红,苔薄黄腻,舌下脉络粗张,脉弦缓。2年前3月作胃镜示“萎缩性胃炎”,多处求治无效,既往有“气管炎”“增生性脊柱炎史”。n1j老中医
  辨证:脾虚肝郁,寒热错杂。n1j老中医
  治法:健脾疏肝清热。n1j老中医
  用秘方治疗,二诊(45):口干口苦胃痛,纳差,口中无味,胃不胀不泛酸,脉缓,舌红苔薄黄。肝郁较甚。处方随症加减继服。n1j老中医
  三诊(412):服上方后诸症大减,仍有胃痛,口干口苦,脉弦广舌红苔白。脾虚波及阴阳。治宜健脾养阴。服药至6月初,病愈,1年后随访胃痛未作。

n1j老中医

  按:胃痛由肝气犯胃者临床甚为多见。此病人治疗中,先健脾佐以疏肝清肝,继疏肝为主兼以健脾消导清热,后以健脾益气、养阴生津为主,终获良效。

n1j老中医

 n1j老中医

n1j老中医

2:刘某,女,34岁。715日初诊。

n1j老中医

  主诉:胃脘部胀痛不适半年,在某医院作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平素爱生闷气,饮食稍有不慎就胃胀,纳少乏力,睡眠差,大便有时干结,关节游走性疼痛,胸闷,舌质黯,苔薄白,脉沉弦无力。n1j老中医
  辨证:脾虚气滞。n1j老中医
  治法:健脾疏气宣滞。 n1j老中医
  服药7剂后二诊(722):服药后明显好转,症状大减,胸闷消失,胃脘隐痛,微胀,纳食可,关节微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因睡眠不好,继用上方加减服用。
n1j老中医
  同年11月因久未服药,诸症又作,症状如前,继用上方化裁。坚持服药至次年75日,诸症痊愈,惟有睡眠不实而已。

n1j老中医

  按:胃脘痛非一日之病,其发生一般均有较长的发展过程,加之胃病后,食物酸辣辛咸的不断刺激及情志不舒等的影响,其治疗颇费时日,如果不能坚持服药,也可常因之而诱发。此例病人,治疗甚效后,因未能坚持服药,再次发作,其病机症状未有大的变化,故仍以原基本方为主化裁,前后断续服药将近1年而诸症愈。胃痛之顽固难治可见一斑。

n1j老中医

 n1j老中医

n1j老中医

3:贾某某,男,40岁。

n1j老中医

  间断胃痛已10余年,最近半年,饥时胃脘痞闷疼痛,得食则缓,胃中灼热,食少吐酸,腹胀,大便不爽,喜暖畏寒,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无力。n1j老中医
  辨证:肝郁化火,气滞血瘀,久病入络。n1j老中医
  治法:理气化瘀通络。n1j老中医
  连服方剂20余天,胃痛消失,大便畅通,饮食正常,临床治愈。

n1j老中医

  按:化瘀通络适用于瘀血胃病,症见胃痛日久,久则入络,以痛为主,痛点固定。

n1j老中医


  【老中医专稿·转载注明出处】  
 
 
 
 
 
 
 
 
 
站内搜索
  中医专题 
  最新专题
· 慢性胃炎中医全解读(下· 慢性胃炎中医全解读(上
· 药物性胃炎的中医辨治· 慢性胃炎中西综述
· 胃癌中医辨证· 辩证施治---胃痛
· 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方· 胃病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
· 中度胃痛的辩证治疗· 中医如何认识慢性浅表性
 
  食疗药膳
· 肾病患者如何调养· 肾虚男的五种滋补办法
· 初秋肾虚应该多吃几个滋· 辨证用膳 告别便秘
· 常见骨外伤调理药膳· 食疗验方止久咳
· 自泡药酒误区多· 失眠中医食疗药膳
· 阳痿食疗方· 牙龈出血 试试食疗
  针灸推拿
· 天枢——消子宫肌瘤效堪· 针灸辨证 不离经络
· 针灸不离循按,治疗当辨· 急性胃炎中医针灸诊疗
· 按摩治泄泻· 尿路感染中医针灸诊疗
· 便秘中医针灸诊疗· 咽炎中医针刺诊疗
· 荨麻疹中医针灸医疗· 小儿发热中医推拿诊疗
 
 
  中医病证
·耳聋中 ·红斑狼 ·多囊卵 ·消渴中 ·肺痨中 ·胆结石 ·肝癌中 ·心悸中 ·遗精中 ·夏季热 ·抑郁症 ·癃闭(小 ·喉痈中 ·咽炎( ·水肿中 ·紫癜性 ·过敏性 ·小儿夜 ·腹痛中 ·呃逆中 ·痞满中 ·小儿腹 ·小儿呕 ·滞颐(流 ·口疮中 ·鹅口疮 ·喘证中 ·小儿肺 ·小儿咳 ·鹅掌风 ·缺乳中 ·癥瘕中
 


Copyright 2006-2020,版权所有 老中医一对一 laozhongyi.yiduiyi.Net.CN laozhongyi.yiduiyi.Net.CN
本站所载方药仅供学术研究,不能作为治疗依据,服用药物或进行治疗时,请遵医嘱。
本站部分图文取自互联网。若发现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将删除作品、停止传播
扫码加公众号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