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j老中医 什么是胃痛n1j老中医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素问》有“胃脘当心而痛”的论述,唐代孙思邈有九种心痛的分类,其主要论述,皆指胃痛而言。李东垣首提“胃脘痛”一名,后人著作中遂多以胃脘痛立名。民间俗称的“心口痛”、“心窝痛”实指胃痛。胃痛常伴有胀满、纳食不佳n1j老中医 嘈杂、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症状。 n1j老中医 胃痛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其病因很多,病机复杂,尤其是一些慢性胃痛(如慢性胃炎、溃疡病等)治疗起来收效较慢,很难根治,故相当一部分胃痛属于中医疑难病范畴。 n1j老中医 中医的胃痛包括西医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等胃部的疾病,其中尤以慢性胃痛如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多属疑难病范畴。胃溃疡、胃下垂中久治不愈或疗效不佳者,也可按胃痛理论论治。 n1j老中医 [病因] n1j老中医 胃痛的轻重差异较大。轻者,胃中受寒一温可散,虚者按揉可解,食积者一吐而快。而重者则疼痛不止,发作无时,久治无功。属疑难病范畴者,大多为久痛之证。其成因甚为复杂,大致有以下几种: n1j老中医 1.郁怒伤肝,肝胃不和 由于忧思郁怒等情志刺激不能正确排解,致情志抑郁而不畅,犯脾克胃,或肝气郁结,疏泄失职,郁久横逆犯胃,引起肝胃不和,轻者胃胀胃部不适,呕吐恶心,重者胃痛不止。或肝郁日久化火,肝火犯胃,伤及胃朋,不仅胃痛,并伴泛酸、嘈杂、烦躁易怒等症状。如《沈氏n1j老中医 尊生书》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最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n1j老中医 2.久痛入络,血瘀痰滞 胃痛日久,延治或误治,初病在经,久病人络,脉络为之枯涩,气机为之阻塞,升降为之失常,加之烟、酒、辛辣之物不断刺激,胃液失常而伤正,胃膜糜烂而变形,遂成血瘀气滞痰凝之难治之证。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说“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初病n1j老中医 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 n1j老中医 3.脾胃虚弱,阴阳两虚 大多由于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加之后天失养,饥饱劳逸过度,或治疗用药失误,或他脏有病累及脾胃所致。若素体阳虚,或用药过于苦寒,或寒邪客胃等,寒则收引凝滞而致胃部冷痛。若素体阴亏,加之气郁化火、寒邪化热、温药助燥、胃阴不足等因素,更伤其阴,则脉络失养而胃部灼痛。也可既有阳虚,又有阴亏,致成阴阳两虚之证。 n1j老中医 4.寒热错杂,升降失常 胃痛之病因病机,前人从虚、寒、气、血、食等分别论述者多,若于病机单纯者,固然不错,但属于疑难病范畴的胃痛,大多虚实交错,寒热混杂,气滞血瘀,升降失常。验之临床,寒热并存、上热下寒、升降失常等确为常见之证候类型。由于胃病日久,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接纳食物之寒热辛腻不同,故易酿成寒热并存之证。加之胃病既久,医者屡投苦寒或辛燥之药,也成为寒热错杂、升降失常之原因之一。 n1j老中医 5.毒瘀交结,湿热熏蒸 近年来在胃痛的理论研究及临床观察中发现,不少胃痛病人具有毒瘀交结的病理特点。有人更提出胃脘痛与“胃脘痈”相似,发现对伴有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者,用解毒祛瘀、消痈祛腐生肌药疗效较好。由于胃痛日久,正气亏虚,邪毒内生,毒瘀交结,腐肉蚀络,酿成“胃痈”。或脾胃素有湿热,加之酒酪烟辣过度,湿热熏蒸煎熬,日久形成湿热瘀毒之证。 n1j老中医 [辨疑思路] n1j老中医 较为单纯的胃痛,辨证并不难,若抓住四虚(气虚、阳虚、阴虚、阴阳两虚)和六郁(气郁、血郁、痰郁、湿郁、食郁、火郁)进行辨证,大多可以审证求因,指导治疗。比较难辨的是寒热错杂、虚实交作、气血同病及毒瘀互结等。对此等难辨之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n1j老中医 (一)辨部位 n1j老中医 胃痛固然为胃腑病变所致,但验之临床,由肝气犯胃者较多见。若见胃脘胀痛,胸胁引痛,精神抑郁,善太息,有明显情志刺激史,及嗳气频作,吞酸嘈杂,性急易怒,怒则胃痛加剧,脉象沉弦者,多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病虽在胃,但要从肝胃两处着眼进行辨证。 n1j老中医 (二)辨气血 n1j老中医 对胃痛应分辨在气在血。二者病位不同,浅深有异。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入血。在气以胀为主,或胀痛并作,或痛无固定之处,时痛时止,聚散无形。若久痛人血伤络,则痛有定处,多呈刺痛,舌质紫黯,脉沉弦。临床不但要辨其在气分、血分,还要辨其主次。因疑难病中久病为主,所以更多见的是血瘀络阻为主,兼有气滞症状。分清了主次轻重,便于决定用药主次和侧重。 n1j老中医 (三)辨寒痛、热痛及寒热错杂痛n1j老中医 寒邪直中胃腑,胃痛多暴作,疼痛拒按,喜暖畏寒,口不渴,喜热饮,脉象沉弦苔白。热痛多胃痛兼见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嘈杂反酸。属疑难病范畴者多数为寒热错杂证候。临床常有:①上热下寒:既有胃脘痞满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又见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②上寒下热:既有不恩凉n1j老中医 饮,泛吐清水,痰涎较多,苔薄白或薄白湿润,又有大便黏腻不爽,或时干时稀,小便短赤等。症状中寒热并见,脉舌中不相符合者,多属寒热错杂证。当然还应仔细分辨寒热的孰轻孰重,以及兼湿、兼食、兼虚、兼气滞等情况。 n1j老中医 (四)辨虚实及兼夹n1j老中医 胃实痛者多胀满而痛,大便干燥,腹满痛拒按,或按之疼痛加剧,进食后疼痛加重,脉象多沉实有力。胃虚痛多胃痛绵绵,痛而不胀,大便不闭结,喜温喜按,饥则易痛,脉象虚软,舌少苔垢,伴气短、乏力、懒言等。疑难病中多虚实夹杂证。辨别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n1j老中医 ①症状与脉舌相左:症状方面绵绵而痛,喜按喜揉,食少乏力,而脉却沉实有力或有滑象,舌苔多浊腻或黄浊。n1j老中医 ②症状与素体不一:饥饿时进食稍缓解,痛而不甚喜揉按,脉虚弱等,属虚,而病人一般状况较壮实,精神无疲惫之感;或精神萎靡,脉象无力,气短n1j老中医 舌淡,却便秘,泛酸嘈杂,胃痛拒按。 n1j老中医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邪气多易从口而入。胃虚痛再与烟、酒、辛辣、绵硬、冷腻之晶等互相交结,则往往证情错综复杂,朱丹溪有“六郁”之说,张介宾有“七痛”之论,都说明胃痛兼证甚为复杂,不可轻视。如果医者用药燥腻过度,也可使病情进一步复杂,辨证时宜细心,用药时宜谨慎。 n1j老中医 [中医治疗]n1j老中医 1.肝胃不和n1j老中医 证候:此证型临床十分常见,常见胃脘胀重痛轻,或胀痛连及胁肋,或攻撑作痛,嗳气,大便不畅,或呕恶,有明显情志刺激史,苔薄白,脉沉弦。n1j老中医 治法:疏肝理气止痛。n1j老中医 n1j老中医 n1j老中医 2.瘀阻胃络 n1j老中医 证候:胃痛日久,久痛入络,痛处必有瘀血阻滞之病机这是自叶天士以后,古今医家已有的共识。其症见胃痛日久,呈刺痛或隐痛,痛处固定,以夜晚为甚,揉按不减,或有呕血及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或怒张而色紫,脉涩。 n1j老中医 治法:化瘀通络止痛。n1j老中医 n1j老中医 3.脾胃虚弱,阴阳两亏n1j老中医 证候:胃痛日久,纳运失司,脾胃未有不虚者,临床所见,虚实夹杂,阴阳两虚尤多,只不过偏虚、偏实、偏阴虚、偏阳虚不同而已。脾胃气虚为主者,常有胃痛绵绵伴纳差、疲乏无力、脉弱舌淡等;偏阴虚者胃痛以下午及夜间较重,其痛隐隐,伴口干咽燥、便干结、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偏阳虚者有胃痛喜温喜揉按、泛吐清水、空腹痛甚、得食稍减、手足不温、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而润、脉迟缓等;阴阳虚两虚者,则兼见阴虚阳虚症状。n1j老中医 治法:健脾益气,助阳养阴。n1j老中医 n1j老中医 4.寒热错杂,升降失常n1j老中医 证候:胃痛一证,寒热错杂者尤其多见。常见症状为既有口苦、舌红、苔黄、喜冷饮,或泛酸等热证表现,又有便溏、完谷不化、小便清长、肢冷、脉数而虚等寒证表现。以上症状不一定全俱,有一二症状寒热矛盾即可考虑为寒热错杂证。升降失常者既有呕恶、纳差、脘胀等表现,又有便溏、下坠等症n1j老中医 状。此即叶天士所说:“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 n1j老中医 治法:辛开苦降,升清泄浊。 n1j老中医 n1j老中医 5.毒瘀互结,络腐成痈n1j老中医 证候:近代研究已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临床也发现部分顽固的胃痛治疗甚为棘手。其症状虽常表现为寒热错杂,如胃痛日久,舌红苔黄,食少纳差,或无食欲,身体消瘦,疲乏无力,精神不佳,但迭进各种辨证处方,常疗效不佳。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炎中一部分病例属于此证。n1j老中医 治法:健脾和胃,解毒化瘀。n1j老中医 n1j老中医 [中医治疗] n1j老中医 例1:孙某某,男,64岁。3月30日初诊。 n1j老中医 | 右下腹及胃脘部疼痛半月,呈隐痛性质,喜揉按,口苦纳差,大便时溏时结,疲乏无力,面色少华,心肺无异常,右下腹压痛,舌质黯红,苔薄黄腻,舌下脉络粗张,脉弦缓。2年前3月作胃镜示“萎缩性胃炎”,多处求治无效,既往有“气管炎”“增生性脊柱炎史”。n1j老中医 辨证:脾虚肝郁,寒热错杂。n1j老中医 治法:健脾疏肝清热。n1j老中医 用秘方治疗,二诊(4月5日):口干口苦胃痛,纳差,口中无味,胃不胀不泛酸,脉缓,舌红苔薄黄。肝郁较甚。处方随症加减继服。n1j老中医 三诊(4月12日):服上方后诸症大减,仍有胃痛,口干口苦,脉弦广舌红苔白。脾虚波及阴阳。治宜健脾养阴。服药至6月初,病愈,1年后随访胃痛未作。 n1j老中医 | 按:胃痛由肝气犯胃者临床甚为多见。此病人治疗中,先健脾佐以疏肝清肝,继疏肝为主兼以健脾消导清热,后以健脾益气、养阴生津为主,终获良效。 n1j老中医 |
n1j老中医 n1j老中医例2:刘某,女,34岁。7月15日初诊。 n1j老中医 | 主诉:胃脘部胀痛不适半年,在某医院作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平素爱生闷气,饮食稍有不慎就胃胀,纳少乏力,睡眠差,大便有时干结,关节游走性疼痛,胸闷,舌质黯,苔薄白,脉沉弦无力。n1j老中医 辨证:脾虚气滞。n1j老中医 治法:健脾疏气宣滞。 n1j老中医 服药7剂后二诊(7月22日):服药后明显好转,症状大减,胸闷消失,胃脘隐痛,微胀,纳食可,关节微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因睡眠不好,继用上方加减服用。n1j老中医 同年11月因久未服药,诸症又作,症状如前,继用上方化裁。坚持服药至次年7月5日,诸症痊愈,惟有睡眠不实而已。 n1j老中医 | 按:胃脘痛非一日之病,其发生一般均有较长的发展过程,加之胃病后,食物酸辣辛咸的不断刺激及情志不舒等的影响,其治疗颇费时日,如果不能坚持服药,也可常因之而诱发。此例病人,治疗甚效后,因未能坚持服药,再次发作,其病机症状未有大的变化,故仍以原基本方为主化裁,前后断续服药将近1年而诸症愈。胃痛之顽固难治可见一斑。 n1j老中医 |
n1j老中医 n1j老中医例3:贾某某,男,40岁。 n1j老中医 | 间断胃痛已10余年,最近半年,饥时胃脘痞闷疼痛,得食则缓,胃中灼热,食少吐酸,腹胀,大便不爽,喜暖畏寒,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无力。n1j老中医 辨证:肝郁化火,气滞血瘀,久病入络。n1j老中医 治法:理气化瘀通络。n1j老中医 连服方剂20余天,胃痛消失,大便畅通,饮食正常,临床治愈。 n1j老中医 | 按:化瘀通络适用于瘀血胃病,症见胃痛日久,久则入络,以痛为主,痛点固定。 n1j老中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