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_你身边的中医专家
·疾病版 ·英文  ·简体 ·繁体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首页 | 业内新闻 | 针灸推拿 | 中医妇儿 | 不孕不育 | 肾肺膀胱 | 中医外科 | 中医病症 | 中医基础 | 用药常识 | 中医养生 |
论坛 | 经典书库 | 食疗药膳 | 男科杂症 | 十月怀胎 | 心脑血管 | 疾病辩证 | 中医性学 | 名医名家 | 美容健身 | 单方偏方 |
疾病专题: | 糖尿病 | 高血压 | 更年期 | 前列腺 | 抑郁症 | 关节炎 | 冠心病 | 肝硬化 | 荨麻疹 | 黄褐斑 | 失眠症 | 腰腿痛 | 口腔炎 | 脑中风 | 多动症 | 牙痛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脑血管 > 脑血管 > 脑血栓
中风的中医辩证施治
  laozhongyi.yiduiyi.net.cn  时间:04-29  来源:  发布:laozhongyi
 
 

4a0老中医

什么是中风?4a0老中医
  中风病,是以猝发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舌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突发口舌㖞斜、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4a0老中医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见症多端,与自然界善行数变的风邪特征相似,故名“中风”。多属气血逆乱,内脏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内风”。与中风病记载类似的病证,最早见于《内经》,其中,把有半身不遂表现者称为“偏枯”、 “偏风”、“身偏不用”、“痱”,把中风突发昏迷称为“大厥”、“薄厥”、“击仆”。东汉张仲景首提“中风”之名,但其含义却有邪在经、在络、在腑、在脏的不同。单以口眼㖞斜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称为中风,又叫“口僻”,实属另一类疾病。历代文献中还有“真中风”、“类中风”、“卒中”、“风痱”、“风痹”等病名,其内涵与中风病有相同者,也有相异的。为规范中医病名,现今大多数专家趋向于统称“中风病”,不包括伤寒论桂4a0老中医
枝汤证之“中风”和属于西医面神经麻痹的“口僻”。西医的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等均按中风病论治。

4a0老中医

  由于此病发病率、病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均较高,病因繁多,病机复杂,辨证类型多,治疗时间长,疗效慢,后遗症多,康复较为困难,在古代即被列为风、痨、鼓、膈四大内科病证之首,故属于疑难病。

4a0老中医

  西医学认为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急性非外伤性局部脑供血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分为缺血性(脑血栓形成,约占50%;脑栓塞,约占7)和出血性(脑出血,约占28%;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15)两大类,与中医的中风病临床特征极为相似。故中西医可互相联系和参考。但西医学之面神经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癔病性瘫痪等疾病,虽也有突发瘫痪或口舌㖞斜等症状,但没有半身不遂之主症,故不属于中风病范畴。

4a0老中医

  [病因]4a0老中医
  中风病之发生虽较突然,但其形成却有一个较长的渐进的过程。医家将其病因主要归纳为虚、火、风、痰、气、血六端。由于养生不慎,正气渐亏,心、肝、肾等内脏阴阳失调,精、气、神日渐不足,加之情志抑郁或亢奋、嗜酒过度、房室不节、劳倦过度、气候变化剧烈等作为诱因,致气虚精亏,气滞血瘀,筋脉肌肉失养,或肝肾不足,肝阳暴张,血随气逆,夹痰夹火,上闭清窍,横窜经隧,气血逆乱,病发于一旦,遂成本病。4a0老中医
  1.阴精日亏,积损正衰 4a0老中医
  由于年老体弱,肝肾渐虚,肾精日耗,不能制阳,致肝阳偏亢;或长期劳倦过度,气血日亏,元气不足;或房室过度,阴精暗耗,使阴精亏于下,肝阳
4a0老中医
鸱张,阳亢风动,虚阳上越,气血上逆于脑,脑脉破裂,血液离经,故突然昏仆,中风偏瘫。此即《景岳全书》所说之“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然”。脑溢血多属此病机。

4a0老中医

  2.阳气虚衰,气虚血瘀 4a0老中医
  由于平素养慎失宜,阳气日衰,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运日渐不利,不能畅达于脑,致使脑脉阻滞,髓海少气缺血,神机失运,四肢百骸失荣,轻则肢麻语謇,重则偏枯失语。此即王清任所说“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属“气虚血瘀”所致。许多脑血栓形成多属此病机。

4a0老中医

  3.饮食不节,痰阻脉络 4a0老中医
  平素嗜酒和过食肥甘,加之安逸过度,缺乏锻炼,日久形盛气弱,湿重体丰。由于中气亏虚,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瘀日久,化热阻滞经络,上蒙清
4a0老中医
窍;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内生痰浊,或肝火素旺,炼津成痰,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致使突然昏仆,㖞僻不遂,此即们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说之“风阳上僭,痰火阻窍,神识不清”。此多为中风兼夹证之因素。

4a0老中医

  4.五志过极,心火暴盛 4a0老中医
  素体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复因情志所伤,肝阳暴动,引动心火,心火暴盛,风火相煽,气血上逆,心神昏冒:或七情过极,致气血顷刻逆乱上涌,闭塞清窍。此即刘完素所说:“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多因喜怒思悲恐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此多为中风病之诱因。

4a0老中医

  5.诸因成瘀,阻闭脑窍 4a0老中医
  各种原因形成的瘀血阻闭脑窍,气血不荣,清窍失养。如暴怒血菀于上,或脑脉因脆而破裂,溢血成瘀,阻闭脑窍,神机失运,四肢失主;或气滞而血不畅行;或气虚而血运无力;或寒侵经脉,血运迟滞;或热灼阴伤,阴耗血稠,血运黏滞;或痰水阻滞,血脉壅滞而不利。以上诸多因素,均可形成程度不同的瘀血证,使脑脉不通,脑窍不利,神机失运,肢体失主,从而形成中风。

4a0老中医

  中风病的病因,虽然大体可分为以上5类,但在实际中,5种病因可交织发生,互为因果,痰瘀互结、风火相煽、痰火上扰、气虚血瘀、出血与瘀血同在……不一而足,这就是中风病病机的特点。

4a0老中医

  中风病虽然是突然发作的,但此前它已有一个病理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在各种诱因作用下,病理过程可以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故我们多年来仔细研究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参照古人论述,发现“中风先兆症”的确存在。中风病发病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脏腑阴阳失调和气血紊乱阶段、中风先兆阶段和中风发作阶段。其共同的病理基础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风火痰瘀相互为患。而中风先兆期是中风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诱发因素往往是促其质变的重要原因。

4a0老中医

  与中风相关的因素主要有:4a0老中医
  ①情志因素:古今论述很多,我们过去统计了350例中风先兆症患者,其中性格急躁者248(709),抑郁者42(12),胆怯者3(09),活泼开朗者57(161)。临床表现,性格急躁者或抑郁者症状表现重,用药见效慢;情绪乐观者则症状表现轻,用药起效快。而且当情志异常时症状明显加重。

4a0老中医

  ②遗传因素:据统计,上述350例患者重,有家族遗传史者108人,其中脑出血37人,脑血栓形成44人,高血压27人,占总数的3086(现在比例有急骤上升的趋势)。有的患者出现的症状与前一代中风前驱症状完全一样。

4a0老中医

  ③饮食习惯因素:经过对病人偏嗜肥腻、烟酒情况的统计得知,偏嗜肥腻者有118(342);嗜酒者51(145);嗜烟者75(214),反映出偏嗜肥腻、烟、酒确为中风先兆重要原因之一。

4a0老中医

  ④劳逸因素:350例患者中,4055岁者187(532),其中工作繁忙、生活少有规律者占3285%,说明劳累和生活不规律确实为中风先兆的成因之一。

4a0老中医

  ⑤肥胖因素:350例中,体型肥胖者168(48)

4a0老中医

  ⑥大便秘结因素:350例中有137(3914)。别外,与季节也有关系:冬春季节发病者151(431)

4a0老中医

  以上情况说明,中风病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因外因相互影响,素体、情志、饮食、劳逸、遗传、气候等,均可成为病因或诱发中风,只不过有人是以一两种或两三种因素为主因而已。

4a0老中医

  [疑难剖析]4a0老中医
  中风病之所以被众多医家称为疑难病,主要在于它涉及病种多、辨证类型多、兼夹证杂乱、治疗难收速效、后遗症难以恢复、危急症多、病死率高等几个方面。4a0老中医
  ()涉及病种多4a0老中医
  中风,古代即被称作风、痨、臌、膈四大难病之首,汉代张仲景即有“中风”之名,并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大类型,但唐宋以前多与一般伤风、风痱、风痹合在一起,病因多认为是脉络空虚,外风人中。唐宋以后倡立“内风”、“真中”、“类中”、“内伤积损”,由此中风病分类及病因病机才比较科学和准确。尽管如此,中风病现在一般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大类型,每个类型下又分为多个证型,还有一些后遗症的辨证分型,相对而言,证型多,不易掌握。结合西医学而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部分证型,也可按中风病论治。可见它涉及病种较多,而统由中风理论指导辨证分型论治,由于范围广,证型多,相对就难一些。更有一些初学者。内风外风尚不能分清,真中、类中常混而论治,其偏差就更大。

4a0老中医

  ()疑似证、兼夹证多4a0老中医
  中风病之病因辨证虽可分为情志郁怒、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气候变化等原因,但大多数情况下多是作为诱因,导致中风病发于一旦。临床上常因多种因素共同导致发病,如既有劳累过度,又因情志郁怒等。从病机辨析上看,现多分为内风萌动、五志化火、痰阻脉络、血脉瘀滞、气血逆乱等类型,而其临床上多为诸多病机同时存在,不过有时以某一种病机占主导而已。在辨析证候类型方面,虽可从中经络、中脏腑分为两大类,而其每类型中常须进一步辨析为风中脉络、风阳上扰、瘀热腑实、风痰阻络或闭证、脱证等,才能更准确地分证论治。这些证型从理论上还比较好分,而在实际中由于证候繁杂,症状交错,并不是一下子能分辨得很清楚、很准确的,这就给辨证带来相当的难度。

4a0老中医

  ()治疗难收速效4a0老中医
  中风病难以治疗的原因很多,由于中风病类型杂、分型细,形成时间长,加之病情轻重差异大,兼证各不相同,所以,辨证分型治疗,很难用一方而统治之,即使按常法拟定相对稳定的数方作基础,对每一个具体病人来说,也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迁延一年以上未恢复者,昏迷时间较长而不能清醒者,后遗症久治不愈者,中风与消渴、胸痹、喘证、肾病等同时并存者,治疗上要取得较理想的疗效均甚困难。这是将中风病归为疑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4a0老中医

  ()中脏腑的闭证、脱证,救治方法单一,疗效不佳,病死率较高4a0老中医
  中脏腑的闭证、脱证,由于发病突然,病情危重,而传统的中医救治方法缓不济急,往往病人一闭一脱而亡,虽然也有救治成功的报道,但抢救疗效有些不佳。诸如脑出血重症,拟或出血部位在脑干,出血量又多,治疗不及时,中风又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死者,单凭一方一法救治较难。目前4a0老中医
许多单位搞的剂型改革、多法救治取得了一定疗效,但许多药剂还属于医院制剂,不能市场供应,已获得准字号的药品数量还少,尚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故中风病的病死率仍然较高。

4a0老中医

  [辨疑思路]4a0老中医
  一、证候辨疑思路4a0老中医
  中风的基本证候,主要为风、火、痰、瘀、虚、脱六大证。如在辨证中以中经络、中脏腑为纲,以六大证候为目,再辨其主次及兼夹,并对主要症状一一辨析,就能纲举目张,抓住要害,分清疑似。

4a0老中医

  ()辨风,首分内风外风4a0老中医
  1.外风 发病多突然,单纯口眼唱斜,无半身不遂症状,或伴有恶寒、发热、身痛、脉浮等表证,多为风中肌表,或与中风同时存在。若外风发为面瘫,此非中风病,而叫癖、面瘫。俗称“歪嘴风”。

4a0老中医

  2.内风 急性期多有风阳妄动之象,除半身不遂,口舌㖞斜外,常有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甚则四肢抽搐。如夹痰湿,可见面白或黄,唇黯,四肢不温,静而不烦,舌胖苔腻。中医所称内风,是因肝风内动,病发突然,如风之动摇(眩晕)或数变,具有风邪的特点,与自然界之外风不同,必须明确。

4a0老中医

  ()辨痰,要分清有形无形4a0老中医
  中风患者常有痰证表现,而且表现形式各异,既可阻于气道,表现为痰声漉漉、苔腻、脉滑等的有形之痰;也可阻于经络、经隧、清窍等处,成为外无形征可辨的痰浊之气等的无形之痰。辨中风痰证主要依据为苔腻、脉滑。若痰火相兼,多见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若属痰湿则多无热象,舌体胖而有齿痕,舌面水滑湿润,脉濡或滑;若外风引动痰浊,则兼见外感症状,同时有苔腻、脉滑等。

4a0老中医

  ()辨火,宜分肝火心火4a0老中医
  火证并非中风之必见症,多与风、痰等兼见。中风火盛常见于腑实便结之证,同时有面红、目赤、喜怒多躁、舌红苔黄、脉数实之症。若心火盛者常见失眠、口舌生疮、狂躁、心胸烦热、舌尖红绛等;或属肝火盛者多头晕头胀头痛,口苦易怒,胁肋灼痛,脉弦数等,当仔细分辨。

4a0老中医

  ()辨瘀,细辨致瘀之因4a0老中医
  中风一病,多有不同程度的瘀滞,然其表现形式各异。有气虚致瘀者,有痰湿水饮阻闭而瘀者,也有因血溢、血寒、血热、血稠致瘀者,当以舌象为辨:中风兼瘀或因瘀致中风者,舌质黯红或紫黯,或舌下有瘀点、瘀丝、瘀斑,或舌下络脉曲()张。同时有寒热表现及出血症可资区别。另外也可参考血液流变学、CT及微循环等项检查。

4a0老中医

  ()辨虚,宜分气虚阴虚 4a0老中医
  中风一证,大多虚实夹杂,虚象中以气虚、阴虚最为常见。气虚者舌质淡而胖,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缓细或弦细,瘫痪肢体萎软无力、肿胀,并有气短、纳差、乏力、神疲、自汗、便溏等症。阴虚者舌质嫩红或黯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沉细而数,常有腰膝酸软、虚烦失眠、耳鸣头晕、手足心热等症状,也有部分病人兼阳虚者,必有肢冷、尿频、便溏之症。

4a0老中医

  ()辨脱,首分闭脱,再分阴阳4a0老中医
  脱为阴阳离绝或阳气暴脱之证,为中风重险之证,多发生于脑溢血病人。其证以突然昏倒,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痿,脉微欲绝为特征。往往阳脱又兼阴脱,并应与闭证区别。闭证常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脉多有4a0老中医
力等。有时也可见到闭、脱互兼,尤宜慎重。

4a0老中医

  二、症状辨疑思路4a0老中医
  中风的常见症状很多,但我们可以从对常见症状的分析中,达到认识疾病、区别证候、确定类型的目的。因而症状分析也是解决辨证疑点的重要方法之一。4a0老中医
  ()辨头晕 4a0老中医
  头晕是中风病常见症状之一,可用虚实两类分类辨析。
4a0老中医
  实证:
4a0老中医
  ①风火上扰头晕:或由肝郁化火,风阳内动,风火相煽,上扰清窍所致。症状特点为晕而兼胀,面红心烦易怒,烦躁少寐,舌红苔黄,脉弦数;4a0老中医
  ②痰浊中阻头晕:多湿聚生痰,痰湿中阻,上蒙清阳所致。此种头晕特点为头晕多兼头重,身体肥胖而多困倦,胸闷恶心,纳呆,或嗜睡少动,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弦滑。4a0老中医
4a0老中医
  虚证:4a0老中医
  ①肾精不足头晕:多因年老肾虚,肾精不足,髓海空虚所致。其头晕特点为头晕而善忘,或兼耳鸣,精神不振,腰膝酸软,阳痿早泄,舌质淡红,脉沉细弱;4a0老中医
  ②阴虚阳亢头晕:多因阴虚于下,阳亢于上,下虚上实,阴不敛阳所致。头晕特点为头晕眼胀目涩,心悸失眠,手足心热或有盗汗,口干,腰酸,舌红少苔,脉细或弦细;4a0老中医
  ③中气不足头晕:多由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或中风日久,久卧伤气,年事已高气血衰败所致。症状为头晕而倦怠乏力,面色胱白,神疲纳减,汗多便溏,舌质淡,脉虚弱等;4a0老中医
  ④心脾两虚头晕:多由心脾气虚,气不生血或久病失养,心血亏损所致。头晕特点为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面色不华,唇甲色淡,脉细弱。

4a0老中医

  以上各种类型头晕,其中风火上扰证、阴虚阳亢证、痰浊中阻证多见于中风急性期;肾精不足证、中气不足证、心脾两虚证多见于中风恢复期及中风后遗症期。

4a0老中医

  ()辨半身麻木4a0老中医
  中医认为半身麻木多由中气虚弱,营血亏虚,肝风内动,血瘀痰滞,经络不利所引起。常是中风先兆主要症状之一,也常见于中风病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临床应详加辨析。4a0老中医
  ①营血亏虚半身麻木:可由年老体弱,血脉日衰而失养,或房劳过度,阴精损伤以至精血不足,筋脉失荣。其特点为半身麻木,兼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心悸失眠,舌淡嫩,苔少,脉细弱。4a0老中医
  ②中气虚弱半身麻木:多由劳力过度,饮食不节,或药物攻伐太过,以至中气受损,元气不充。其特点为半身麻木,兼肢软无力,饮食减少,气短心慌,畏风自汗,舌淡,苔薄白,脉弱等。4a0老中医
  ③肝风内动半身麻木:多因素体肝旺,阳亢生风,或夹痰瘀,风痰流窜经络,经络失荣或阻塞。其特点为半身麻木多兼手指颤抖,头眩晕,头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黯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有力。4a0老中医
  ④痰湿阻滞经络半身麻木:多由脾不化津,湿聚成痰,或素体肥胖,痰湿夹风,痰阻气滞,经脉不利。其特点是半身麻木,肢体沉重,头重,呕恶,胸闷,舌体胖苔腻,脉弦滑等。4a0老中医
  古人云:“麻为气虚,木为血少”,故麻木病机多为局部气血衰少失荣,引起的原因不外年老体衰,精血气阴自然衰退,或因气滞、血瘀、痰阻、风动相因为患。由于麻木多为中风先兆,轻则先从指端,继则手、脚一侧麻木,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预防或治疗。按临床经验来看,麻比木轻,痛比麻轻。

4a0老中医

  ()辨半身不遂4a0老中医
  半身不遂表现形式有弛张性和痉挛性两种,是中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中医文献中对中风偏瘫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名称。引起半身不遂的原因很多,临床治疗中须详加鉴别。4a0老中医
  ①风中经络与肝阳化风半身不遂:4a0老中医
  前者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腠理疏松,风邪乘袭,风中经络,气血痹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患者素体痰浊内盛,外风引起痰湿流窜经络,而引起半身不遂,其特点: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㖞斜,言语謇涩,多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舌苔白腻,脉浮弦等。后者由于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水不涵木,风阳内动,上扰清窍,夹痰走窜经络而致半身不遂;其特点:既素有肝肾阴虚,肝阳偏亢之症状,又有气血上逆的现症,如头痛目眩,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舌红脉数等。4a0老中医
  ②痰火内闭与痰湿内闭半身不遂:4a0老中医
  二者均属痰涎壅盛阻滞经络,其病理特点都以“痰闭”为中心。多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内生痰浊,或肝火内炽,炼津成痰,以致内风夹痰湿,横窜经络,形成半身不遂之症。其特点:除共有痰涎壅盛,喉中痰鸣外,因痰火内闭者,多见面红气粗,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因痰湿内闭者,多见面白唇紫,四肢不温,苔白滑腻,脉沉滑等。4a0老中医
  ③阳气虚脱与阴脱阳浮半身不遂:4a0老中医
  二者皆属脱证,前者多因元气衰微而致阴阳离绝;其特点:神昏,半身不遂,兼见四肢逆冷,面色苍白,额出冷汗,脉细微。后者多由阴竭于下而孤阳上越;其特点:神昏,半身不遂,兼见面赤如妆,舌红,脉浮大无根或沉细欲绝。4a0老中医
  ④气虚血瘀与肝肾亏虚半身不遂:二者常见于中风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者,由于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循行而痰阻经络,其症状特点为:自汗神疲,肢体倦怠,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淡黯或有瘀斑,脉细涩。由肝肾不足者,多因年老体衰,或病后体虚,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所致,其症状特点为心悸气短,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4a0老中医
  半身不遂是中风病必见症状,由于引起中风的原因不同,半身不遂的表现也有很大差异。临床应仔细辨析瘫侧的温度、感觉、握力、色泽、肿胀与否等,并结合其他症状与体征一起分析。

4a0老中医

   ()辨头痛4a0老中医
  头痛是中风病常见症状之一。凡患者出现头痛,均应仔细辨析。引起头痛的主要类型有: 4a0老中医
  ①瘀血头痛
4a0老中医
  多因久病入络,血瘀气滞,不通则痛,或由败血阻滞络脉所致。特点为疼痛如针刺,痛点较固定,舌质紫黯,或有舌下脉络曲()张,或有瘀丝、瘀点,脉细涩或沉涩。
4a0老中医
  ②肝阳上亢头痛:4a0老中医
  多因怒气伤肝,肝火上冲,或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扰乱清空所致。特点为头痛兼胀,伴眩晕面色如醉,烦躁易怒,胁痛耳鸣,舌红少苔或苔黄,脉弦长有力。4a0老中医
  ③痰浊头痛:4a0老中医
  多因素有痰湿,复因肝风内动,夹痰上扰。特点为头昏沉作痛,伴眩晕,胸脘痞满,呕恶或吐痰涎,舌苔厚腻,脉弦滑。以上3种头痛,多见于中风初发作的急性期;4a0老中医
  ④阴虚血亏头痛:4a0老中医
  由营血不足,阴血不能上荣所致。特点为头部隐隐作痛,多兼头晕,目涩昏花,面色胱白,心悸失眠,爪甲不荣,舌淡苔白,脉细涩。4a0老中医
  ⑤气虚头晕:绵绵不已,身倦乏力,饮食减少,气短懒言,大便常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后两种头痛多见于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

4a0老中医

  ()辨语言障碍 4a0老中医
  中风病人的语言障碍十分常见,多表现为舌体强硬、活动不灵导致言语謇涩,吐字不清,或发音不准,声音嘶哑,失语等。其临床可从以下3个方面鉴别:
4a0老中医
  ①风痰阻塞失语:多因中风后风痰阻塞窍道所致。特点为失语兼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口角涎多,苔白腻,脉濡滑。4a0老中医
  ②肝阳上亢,痰浊阻窍失语:多因素体阳亢痰多,中风发作后,痰热上蒙阻窍。特点为失语兼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滑。4a0老中医
  ③肾精亏虚失语:由于患者年老肾亏或素体肾精不足,清窍失养,或夹风痰。其症状特点为失语兼有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多梦少寐,遗精耳鸣,舌质红,脉弦细数。阴阳两虚者往往兼有四肢不温,形寒怯冷,尿频遗尿,舌质淡,脉细弱。

4a0老中医

  ()辨其他症状 4a0老中医
  中风病人中,部分病人还可见到神昏,当以闭证神昏、脱证神昏两类证候分类,当以神昏兼闭、脱症状为辨。如有谵语者,多见于出血性中风患者,当分肝阳亢盛、痰热蒙蔽、阳明腑实三类辨析。呕吐一症多发于中风急性期,多由肝阳上亢冲逆犯胃引起。小便失禁多在中风病急性期,当分闭证失禁、脱证失禁论治。小便余沥不禁或失禁,多在中风后遗症期,肾气不足,下元不固常为病因。大便失调以便秘多见,一般有肠胃积热和血虚津亏两种证候。手足肿胀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期和恢复期,常由痰湿壅滞、气虚血瘀引起经脉不利引起,须结合全身症状辨别。

4a0老中医

  [中医治疗]4a0老中医
  一、先兆期4a0老中医
  中风先兆症的辨别:对年龄在40岁以上,经常眩晕,肢体麻木、震颤,头痛,或短暂语言不利,或发生过小中风(突然意识障碍,数指或一侧肢体失灵,或语言不利,口舌㖞斜持续时间短暂,可为数分、数秒或数小时不等,一般在24小时内可完全恢复)者,应高度重视,应考虑到发生中风的可能性。如能及时诊治,服用“清脑通络汤()”等,可大大减少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或即使发生也较轻微。因此,进行中风先兆症的预报和早期防治,比已成中风病的治疗更具有积极意义。

4a0老中医

  中风先兆症的证治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4a0老中医
  1.肝肾阴虚,肝阳上亢4a0老中医
  证候:眩晕,头痛,烦躁易怒,失眠,或五心烦热,腰酸腿软,肢体麻木或震颤,或有小中风症状,舌红,苔少或有薄黄苔,脉细数。 4a0老中医
  治法:滋阴平肝潜阳。
4a0老中医
  

4a0老中医

  2.血行不畅,瘀血阻滞 4a0老中医
  证候:眩晕头痛,肢体麻木或震颤,或有小中风发生,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沉涩。临床又有气虚血瘀、阴虚血瘀、痰瘀并见等类型。气虚血瘀者兼有神疲气短,肢体沉重,食少乏力,自汗便溏,舌黯较胖,脉沉缓等。阴虚血瘀者兼有心烦失眠,口干舌燥,腰酸腿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同时兼阳亢者可见易怒,面红,脉弦有力。痰瘀同病者,往往有头重如蒙,胸闷,少食多寐,苔腻,脉滑等。
4a0老中医
  治法:活血化瘀为主。兼气虚者,补气活血;兼阴亏者,活血滋阴;兼瘀痰者,痰瘀同治。4a0老中医
  

4a0老中医

  中风先兆症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可防止中风的发作,是中风防治的关键一环。临床所见,很多人对中风先兆症的预防重视不够,也未采取积极的预防治疗措施,若发生中风为时已晚,虽可治疗,但部分功能难以恢复,个别人会留下终生瘫痪。中风先兆症治疗易收良效,但减轻或好转后仍需坚持巩固治疗一个阶段,以防止再度发作,同时对饮食、起居、情绪等都应相应调整,改变不良习惯,坚持科学养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中风病的发生。

4a0老中医

  二、急性期4a0老中医
  ()中经络4a0老中医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4a0老中医
  证候: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㖞斜,舌强语謇,面红如醉,脑中热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兼绛,苔薄黄,脉弦长有力。4a0老中医
  治法:平肝息风,滋阴潜阳。4a0老中医
  

4a0老中医

  2.气虚血瘀,脑脉不通4a0老中医
  证候: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㖞斜、言语謇涩,面色胱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常自汗出,纳差,便溏,患肢肿胀,舌质黯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无力。此证为中经络常见证候。4a0老中医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4a0老中医
   4a0老中医
4a0老中医
  3.风痰相阻,痰瘀滞络4a0老中医
  证候:半身不遂,头晕目眩,指趾麻木,口舌㖞斜,舌强语謇,体丰舌胖,舌质黯红,苔薄白而腻,脉弦滑。4a0老中医
  治法:活血涤痰,息风通络。 

4a0老中医

  4.阴虚风动,阳亢血瘀4a0老中医
  证候:半身不遂,偏体麻木,口眼㖞斜,舌强语謇,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数。4a0老中医
  治法:育阴息风,潜阳化瘀。4a0老中医
 

4a0老中医

  5.痰热腑实,风痰阻窍4a0老中医
  证候:突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㖞斜,舌强语謇,并伴腹胀便秘,痰多,头目眩晕,舌质黯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4a0老中医
  治法:化痰通腑,祛风开窍。 

4a0老中医

  中经络各型中,以气虚血瘀者为多见,而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和痰热腑实在急性期较多。其重证者,内风萌动上越之势较难平息,常在第1周内病情逐渐恶化,不仅偏瘫加重而且神志不清,终成中脏腑之证。以上各证中,均有程度不同的瘀、痰存在,方中药物长期应用,自然效佳。

4a0老中医

  中经络常因情志不畅而引发,也可因情志所激而加重,故病人需调畅情志,尽量避免情绪波动。中风与心病有时可同时存在,心脑同病是常见病理,治疗时要通盘考虑,不要顾此失彼。

4a0老中医

  ()中脏腑4a0老中医
  1.闭证4a0老中医
  闭证共同的证候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4a0老中医
  (1)阳闭(痰热内闭心窍)4a0老中医
  证候:除上述表现外,兼见颜面潮红,呼吸短粗,大便干燥,口臭身热,躁动不安,唇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4a0老中医
  治法:辛凉开窍,清肝息风。4a0老中医
 

4a0老中医

  (2)阴闭(痰湿蒙蔽心神)4a0老中医
  证候:除闭证共同证候外,兼见面白唇黯,痰涎壅盛,静而不烦,四肢欠温,舌苔白腻,脉沉缓。
4a0老中医
  治法:辛温开窍,祛痰息风。4a0老中医
  

4a0老中医

  2.脱证4a0老中医
  证候:多为元气败脱,心神逆乱。症状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不止,二便失禁,肢体软瘫,舌萎,脉微欲绝。4a0老中医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4a0老中医
 

4a0老中医

  3.闭脱并见4a0老中医
  即闭证与脱证的症状同时出现,但有主次和兼夹的不同。4a0老中医
  ①闭兼脱:除闭证症状外,兼见大汗不止,二便自遗,脉微弱。4a0老中医
  治法:开闭固脱。4a0老中医
 

4a0老中医

  ②脱兼闭:除脱证症状外,兼见气短痰鸣、口噤不开、两手握固或二便闭结。4a0老中医
  治法:固脱开闭。4a0老中医
  

4a0老中医

  中风的闭脱二证,一般以闭证多见,脱证较少,闭证又以阳闭多见。辨证时要根据具体病情,辨清主次,治疗上标本兼顾。闭脱二证还可以互相转化,闭转脱为病情加重,脱转闭为病情转轻。但闭脱一旦出现,均说明病情危重,随时有正气败亡,阴阳决离的可能,必须辨证准确,方药得当,救治及时,4a0老中医
综合运用各种措施。

4a0老中医

  三、恢复期4a0老中医
  本病转入恢复期后,多以瘀、虚表现为主,常见有气虚血瘀与阴虚血瘀,尤以气虚血瘀为多见,即使痰热腑实和风痰上扰型患者转入恢复期后,也多见气虚血瘀。肝阳暴亢,风阳上扰者,如风阳渐息,则虚象暴露,多为气阴两虚。4a0老中医
  1.气虚血瘀4a0老中医
  证候: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㖞斜、言语謇涩,面色胱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常自汗出,纳差,便溏,患肢肿胀,舌质黯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无力。此证为中经络常见证候。4a0老中医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4a0老中医

  2.阴虚血瘀4a0老中医
  证候: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稍㖞斜,语言不利,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少。苔或无苔,舌下静脉曲张,或有瘀点瘀丝,脉弦细或有数象。或久治无功,或仅存手指麻木、活动不灵、下肢稍瘫而不利等。4a0老中医
  治法:育阴活血通络。4a0老中医

4a0老中医

  四、后遗症期4a0老中医
  病历半年以上,恢复极为缓慢或不再恢复,即进入后遗症期。如有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语言不力、痴呆抽搐、厥脱遗尿等,则辨治思路和基本方法如下。

4a0老中医

  ()半身不遂4a0老中医
  1.气虚血瘀4a0老中医
  证候:半身不遂,瘫软无力,或肢体麻木,口舌㖞斜,语言不利,或手足肿胀,气短乏力,自汗心悸,食少便溏,脉细缓,舌黯淡或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色黯等。4a0老中医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4a0老中医

  2.阳虚血瘀4a0老中医
  证候:除气虚血瘀症状外,还有肢冷畏寒、关节冷痛、便溏腰酸、脉沉迟或沉细等。 4a0老中医
  治法:益气活血,助阳化瘀。
4a0老中医
 

4a0老中医

  3.阴虚血瘀4a0老中医
  证候:半身不遂,可兼患侧肢体强痉,屈伸不利,或偏身麻木,或口舌唱斜,言语不利,眩晕耳鸣,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腰痛腿软,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数。4a0老中医
  治法:养阴补肾化瘀。 4a0老中医
  

4a0老中医

  ()言语不利4a0老中医
  1.浊痰阻络4a0老中医
  证候:语言不利,吐字不清,反应迟钝,苔腻,脉弦滑或沉滑。4a0老中医
  治法:化浊涤痰,宣窍通络。 

4a0老中医

  2.肾虚精亏4a0老中医
  证候:语言不利或不清,腰酸腿软,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弦细或沉细等。4a0老中医
  治法:益肾利窍 

4a0老中医

  3.瘀血阻窍4a0老中医
  证候:语言不利,吐字不清,舌体活动不灵,舌质紫黯,舌下脉络曲()张,或见瘀点瘀丝,脉多细或沉涩。4a0老中医
  治法:活血通窍。 

4a0老中医

  总之,后遗症期以虚(气虚、肾虚)、瘀、痰为主,而虚益甚,瘀更重,痰更顽,变化较慢,取效较难。也有患者可虚与痰、瘀相兼为病,也有的患者数年之内复发中风,成为不治之症。治疗时要有信心,坚持长期用药,病情变化不大时可用基本方做成丸剂常服,并辅以针灸、气功、按摩、药浴、香疗4a0老中医
等综合治疗,注意生活起居,调理饮食,畅其情志,可望逐渐有所恢复。

4a0老中医

  五、四期六证皆兼瘀4a0老中医
  由于中风病证型多,其病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通过数十年的临床笔者体会到治疗中风病必须坚持辨证论治,坚持各证型均要兼顾瘀血并将其概括为四期(即中风先兆期、急性发作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六证(肝热血瘀、气虚血瘀、痰瘀阻窍、瘀热腑实、颅脑水瘀、肾虚血瘀)来论治,即:4a0老中医
  1.肝热血瘀证 4a0老中医
  系指肝经郁热,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热灼津血为瘀;或肾精亏乏,肝血不足,血瘀所致的一种中风早期证候(中风先兆症)。其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或目胀面赤,肢体麻木,或短暂性言语謇涩或一过性肢瘫无力,大便秘结,或排便不爽,舌质黯红,舌下散布瘀丝或瘀点,脉象弦滑或细涩、或弦硬。
4a0老中医
  治法:此证为中风早期常见的病理表现,治宜清肝化瘀通络。 

4a0老中医

  2.气虚血瘀证 4a0老中医
  系因元气亏虚,中气不足而致气无力行血、血行缓慢为瘀的一种证候,症见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神疲乏力,语言不利,面色胱白,舌质淡黯,苔白或白腻,脉细涩等。可见于中风初期或缺血性中风发作期及中风恢复期。气滞可致血瘀,而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液不能畅行于脉道,同样可致血凝成瘀,阻滞脉络,这是因虚致瘀,也是本证的主要病机,
4a0老中医
  治法:益气活血。4a0老中医
 

4a0老中医

  3.瘀痰闭窍证 4a0老中医
  指因瘀滞脉络,脉络不行,气不行津,津聚为痰;或因脾失健运,水湿内生,聚而成痰,痰滞脉络,血行不利而为瘀;或火热灼津耗血而为痰的一类证候。症见突然昏仆,神志不清,肢体偏瘫,喉中痰鸣,语言不利或失语,脉弦滑或弦硬,舌体胖大或偏歪,舌质黯,或有瘀点、瘀丝,常见于中风急性期的闭证或康复初期。因津血同源、痰瘀相关,由此而决定瘀血或痰浊为本病发展的一般结果,久则痰瘀交夹,遂成窠囊,盘踞脑窍,压抑脑髓,急则为神昏窍闭,缓则经络失养而为瘫萎之疾。
4a0老中医
  治法:涤痰开窍,活血化瘀。4a0老中医
 

4a0老中医

  4.瘀热腑实证 4a0老中医
  因精亏血瘀,胃肠乏液,传导失司而致腑气不通,上闭下实,或因肝肾阴虚,肝阳暴亢,气血上逆,以致络破血溢;肝阳化火,燔灼中焦,传导失司而致大便不通。症见神志昏蒙,偏身不遂,舌强语謇,口眼㖞斜,面红气粗,痰声漉漉,呕恶便闭,舌质红,苔黄腻或黑,脉弦滑。常见于中风急性期。
4a0老中医
  治法:通腑化痰,活血化瘀。 

4a0老中医

  5.颅脑水瘀证 4a0老中医
  颅脑水瘀系指瘀血与水湿痰浊互阻于脑络,致神明失主,肢体失用,七窍失司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症见:
4a0老中医
  (1)神明失主:神志不清,昏愦不语,痰涎壅盛,烦躁不安,行为怪异,呆滞迟钝,失眠健忘,言语错乱。4a0老中医
  (2)九窍失司:口眼㖞斜,视物昏蠓,鼻流浊涕,口角流涎,目光呆滞,或二便自遗,或头痛甚剧,呕吐等,小儿可见头颅膨大,囟张不合,头面青筋怒张等症。4a0老中医
  (3)肢体失用:肢体麻木,或偏身不遂,重滞无力而肿胀,或筋惕肉瞤,手足震颤等症。4a0老中医
  脉象弦滑,舌质黯红,舌下络脉迂曲。或舌体胖大边有齿印等。皆为颅脑水瘀之形于外的客观指征。4a0老中医
  颅脑水瘀证为“血不利则为水”所致,为诸多脑病之病理关键。常见于中风急性期或恢复期以及其他脑病中。本证急则可因瘀血水浊之病理产物压抑脑髓而致病危,缓则致脑髓失养而“脑髓消”。 4a0老中医
  治法:通窍活血利水
 

4a0老中医

  6.肾虚血瘀证 4a0老中医
  系因肾精不足,血亏液乏,血脉不充为瘀,液亏不能上承清窍所致。症见音瘩失语,心悸,腰膝酸软,半身不遂,舌质红或黯红,脉沉细等。因肝肾同源,精血相生,中风之病本为肝肾阴虚,精血涩少,加之肝阳上逆致中风病发,乃致中风后期,肝肾之精血更衰,脉络之瘀不去,使清窍失濡,肢体失用。
4a0老中医
  治法:治宜补肾益精,活血化瘀。4a0老中医
  

4a0老中医

  [病例]4a0老中医
  例1:王某,男,63岁。410日初诊。4a0老中医
  患者因左半身麻木3个月,在某医院住院治疗1个月,诊断为“脑梗塞”、“颈椎病”、“高血压”,经西医治疗有改善而半身麻木不除。4a0老中医
  刻诊:左半身麻木、无力,神疲气短,头部麻木,颈项不舒,精神差,记忆力减退,语言不利,左手功能差,握力弱,纳食可,舌质淡,苔薄,脉弦缓。4a0老中医
  辨证:气虚血虚络阻,肾亏风动痰生。4a0老中医
  治法:补气活血,益肾息风,兼化痰浊。4a0老中医
  服方水煎服。4a0老中医
  1016日三诊:患者诉诸症已愈。嘱其注意生活起居,常服清脑通络片或丹参片,宜防再发。4a0老中医
  方中药物具有补气养血活血益肾化痰祛风等多种功能,坚持服药而无化燥伤阴之弊,故历经6个月终获良效。

4a0老中医

  例2:陈某,男,63岁。628日初诊。4a0老中医
  以左半身瘫痪7天就诊。患者头昏晕,面部发烧发麻,肢体沉重,痿软无力,舌强语謇,右侧肢体不能自主运动。BP4090mmHg,心肺未见异常。患侧肢体轻度肿胀,舌黯苔薄白,舌下静脉明显曲张,脉沉弦细。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中医辨证为风中经络,气虚血瘀。4a0老中医
  治法:益气活血,化痰通络。4a0老中医
  服用方药9剂后,肢体己能运动。继用上方稍加化裁,服至同年728日诸症大减,手肿消退,可独立行走,脉象和缓。至11月随访时患侧肢体功能恢复,行走无障碍,惟手指感觉稍迟钝,可做家务劳动。后处以调理方以巩固疗效。 4a0老中医
  此病属中风中经络之证,以气虚血瘀,痰湿阻滞,兼有肝风为主要病机,故始终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开窍息风为主法。由于病出入不大,始终守方服用,终获良效。临床实践证明,对脑血栓形成这种病情变化不大的病人,只要辨证准确,一定要坚持守方,不可因短期无效而改弦易辙。其次,要及时治疗,一般对发病在3个月以内甚或半年之内的病人效果较好,若超过1年以上,治愈甚为困难。


  【老中医专稿·转载注明出处】  
 
 
 
 
 
 
 
 
 
站内搜索
  中医专题 
· 脑血栓形成有哪些常见的症
  最新专题
· 中风中医推拿疗法· 中风后康复训练从“0”开
·  颅脑痈 (西医病名:脑脓· 面风痛 (西医病名:三叉
· 头风;偏头痛 (西医病名· 口僻;面瘫 (西医病名:
· 中风的中医辩证施治· 哪些人易患中风
· 谨防对中风的几种误解· 脑血栓与脑栓塞有何不同
 
  食疗药膳
· 肾病患者如何调养· 肾虚男的五种滋补办法
· 初秋肾虚应该多吃几个滋· 辨证用膳 告别便秘
· 常见骨外伤调理药膳· 食疗验方止久咳
· 自泡药酒误区多· 失眠中医食疗药膳
· 阳痿食疗方· 牙龈出血 试试食疗
  针灸推拿
· 天枢——消子宫肌瘤效堪· 针灸辨证 不离经络
· 针灸不离循按,治疗当辨· 急性胃炎中医针灸诊疗
· 按摩治泄泻· 尿路感染中医针灸诊疗
· 便秘中医针灸诊疗· 咽炎中医针刺诊疗
· 荨麻疹中医针灸医疗· 小儿发热中医推拿诊疗
 
 
  中医病证
·耳聋中 ·红斑狼 ·多囊卵 ·消渴中 ·肺痨中 ·胆结石 ·肝癌中 ·心悸中 ·遗精中 ·夏季热 ·抑郁症 ·癃闭(小 ·喉痈中 ·咽炎( ·水肿中 ·紫癜性 ·过敏性 ·小儿夜 ·腹痛中 ·呃逆中 ·痞满中 ·小儿腹 ·小儿呕 ·滞颐(流 ·口疮中 ·鹅口疮 ·喘证中 ·小儿肺 ·小儿咳 ·鹅掌风 ·缺乳中 ·癥瘕中
 


Copyright 2006-2012,版权所有 laozhongyi.yiduiyi.Net.CN
本站所载方药仅供学术研究,不能作为治疗依据,服用药物或进行治疗时,请遵医嘱。
本站部分图文取自互联网。若发现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将删除作品、停止传播
扫码加公众号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