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_你身边的中医专家
·疾病版 ·英文  ·简体 ·繁体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首页 | 业内新闻 | 针灸推拿 | 中医妇儿 | 不孕不育 | 肾肺膀胱 | 中医外科 | 中医病症 | 中医基础 | 用药常识 | 中医养生 |
论坛 | 经典书库 | 食疗药膳 | 男科杂症 | 十月怀胎 | 心脑血管 | 疾病辩证 | 中医性学 | 名医名家 | 美容健身 | 单方偏方 |
疾病专题: | 糖尿病 | 高血压 | 更年期 | 前列腺 | 抑郁症 | 关节炎 | 冠心病 | 肝硬化 | 荨麻疹 | 黄褐斑 | 失眠症 | 腰腿痛 | 口腔炎 | 脑中风 | 多动症 | 牙痛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用药常识 > 中药常识
中成药汤药哪个更好
  laozhongyi.yiduiyi.net.cn  时间:01-02  来源:  发布:laozhongyi
 
 

       近年来,中成药的品种、剂型都新添了很多,这既便于质量控制,也便于患者服用,是很好的事。不过,这里提醒人们,千万不要走进“偏爱成药,忽视汤药”的误区。

    传统中药有多种剂型,比如丸、散、膏、丹,但最常用的还是汤剂。我们知道,中医治病的基本程序是辨证、立法、处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辨证施治,它是中医的灵魂。患同一种病的病人可能出现不同的证候,一个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证候会随时变化,因而中医强调个化、具体化治疗,要随时据情变化处方,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疗效。中医在几千年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典方,或者叫基础方,但有经验的医生都是灵活使用,不会原方照搬的。以“四物汤”为例,其组方为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它是养血调经的基本方剂,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及血虚头痛头晕等证。但在临床应用上,若见兼有气虚的,就要增加人参、黄芪等补气药;血虚有寒的,要加炮姜、肉桂等温补药;血虚有热的,加黄芩、黄连等清热药;月经过多的,加阿胶、艾叶炭等止血药。而且本方用于补血时宜用熟地黄,用于调经时则宜用干地黄。再如桑菊感冒片,本源于《温病条辨》中的桑菊饮,主治风温病起的咳嗽,为辛凉轻剂。如果患者兼见高热、气粗、喘促时,则可加生石膏,这就变成了辛凉重剂。除了药味加减和配伍变化之外,处方还有药量加减的变化。大黄、枳实、厚朴三味药组成厚朴三物汤,主治气滞内实,此时方中厚朴的量倍于大黄、枳实;若厚朴的用量少于大黄、枳实,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方剂——主治胃腑燥实的小承气汤了。 3o7老中医

    由此可见,中药处方变化多端。中医师的技艺高下一方面体现在辨证、辨病、立法是否准确,另一方面体现在组方是否合理。二者缺一不可。现在很多人偏爱成药主要考虑服用方便,其实,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成药的出现主要不是为方便而设。据沈恬的《溪笔谈》所载,古人用丸、散、膏、丹,初衷主要是从药物作用时间长短,以及药物毒性、作用部位等考虑,不是为了“方便”。 3o7老中医

    现代社会,人们都很忙,自然喜欢携带、服用都很方便的成药。但我们若选择中医,就千万不要忘记中医的灵魂——辨证施治,更不要排斥汤药。汤药吃起来固然不太方便,但其药容量大,见效快,且能随证加减变化,因而疗效也较好。因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要图省事而拒绝汤药。 3o7老中医

(转载自《中国医药报》)


  【老中医专稿·转载注明出处】  
 
 
 
 
 
 
 
 
 
站内搜索
  中医专题 
· 影响中药药力的因素· 合理使用中药,降低不良反
· 服中药汤剂的十种方法· 煎药之法,最宜深讲
· 服中药须忌口
  最新专题
· 煎药前后的“必学技巧”· 常见中药的12种服法
· 喝中药到底能不能加糖· 煎中药有讲究
· 汤药冷藏不宜超1周· 中药煎煮是注意原则
· 煎中药时的个别中药的处· 用药前后别喝酒
· 中药的服用法全解· 服中药时的饮食禁忌
 
  食疗药膳
· 肾病患者如何调养· 肾虚男的五种滋补办法
· 初秋肾虚应该多吃几个滋· 辨证用膳 告别便秘
· 常见骨外伤调理药膳· 食疗验方止久咳
· 自泡药酒误区多· 失眠中医食疗药膳
· 阳痿食疗方· 牙龈出血 试试食疗
  针灸推拿
· 天枢——消子宫肌瘤效堪· 针灸辨证 不离经络
· 针灸不离循按,治疗当辨· 急性胃炎中医针灸诊疗
· 按摩治泄泻· 尿路感染中医针灸诊疗
· 便秘中医针灸诊疗· 咽炎中医针刺诊疗
· 荨麻疹中医针灸医疗· 小儿发热中医推拿诊疗
 
 
  中医病证
·耳聋中 ·红斑狼 ·多囊卵 ·消渴中 ·肺痨中 ·胆结石 ·肝癌中 ·心悸中 ·遗精中 ·夏季热 ·抑郁症 ·癃闭(小 ·喉痈中 ·咽炎( ·水肿中 ·紫癜性 ·过敏性 ·小儿夜 ·腹痛中 ·呃逆中 ·痞满中 ·小儿腹 ·小儿呕 ·滞颐(流 ·口疮中 ·鹅口疮 ·喘证中 ·小儿肺 ·小儿咳 ·鹅掌风 ·缺乳中 ·癥瘕中
 


Copyright 2006-2020,版权所有 老中医一对一 laozhongyi.yiduiyi.Net.CN laozhongyi.yiduiyi.Net.CN
本站所载方药仅供学术研究,不能作为治疗依据,服用药物或进行治疗时,请遵医嘱。
本站部分图文取自互联网。若发现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将删除作品、停止传播
扫码加公众号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