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_你身边的中医专家
·疾病版 ·英文  ·简体 ·繁体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首页 | 业内新闻 | 针灸推拿 | 中医妇儿 | 不孕不育 | 肾肺膀胱 | 中医外科 | 中医病症 | 中医基础 | 用药常识 | 中医养生 |
论坛 | 经典书库 | 食疗药膳 | 男科杂症 | 十月怀胎 | 心脑血管 | 疾病辩证 | 中医性学 | 名医名家 | 美容健身 | 单方偏方 |
疾病专题: | 糖尿病 | 高血压 | 更年期 | 前列腺 | 抑郁症 | 关节炎 | 冠心病 | 肝硬化 | 荨麻疹 | 黄褐斑 | 失眠症 | 腰腿痛 | 口腔炎 | 脑中风 | 多动症 | 牙痛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用药常识 > 中药常识
煎药之法,最宜深讲
  laozhongyi.yiduiyi.net.cn  时间:04-27  来源:  发布:laozhongyi
 
 

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药物剂型。自伊尹创制汤剂以来,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其能随临床需要加减药物,具有易吸收、发挥疗效迅速、制备简单等特点,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现代汤剂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汤剂的疗效与其煎煮质量密切相关,徐灵胎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现代研究更证明了这一点,并用科学的方法对此加以改进。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1.煎药器具、材料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煎煮器具的选择对药液质量有重大影响。历代医家对此都很重视。陶弘景曰:“温汤忌用铁器。”李时珍说:“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煎药忌用铁器是因为铁器化学性质不稳定,并能在煎煮过程中与中药所含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如与鞣质、油脂、生物碱、蒽醌类、香豆素及其他成分都能发生化学反应。铜器煎药可在煎出液中检出微量铜离子,某些药物尚可与铜生成碱式碳酸铜,故不是理想的煎药器具。用银器煎药,其化学性质稳定,但由于价格昂贵、得之不易,且导热性强、锅底温度高、不耐高温的成分易破坏,水分蒸发快,易产生药材糊底焦化现象,故也无实际应用意义。研究发现铝锅也不是理想的煎煮器具,它不耐强酸、强碱,从PH1~2或PH10的煎液中可检出铝离子。有研究认为人体某些疾病可能与体内铝的含量过高有关。JMH老中医
  目前家庭煎药多用砂锅,其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锅周保温性好,水分蒸发量小。缺点是其孔隙和纹理多,易吸附各种药物成分而窜味。也可用陶瓷、白色搪瓷器皿、玻璃器皿等,它们也不会与中药有效成分起化学反应。另外在以陶瓷为煎药器皿的基础上出现了紫砂药壶,采用分体加热。电热装置设计在内胆之外,内胆为紫砂表面光滑,结构紧密,透气性强,便于清洗也不会留下药味,更具有保鲜功能。与砂锅相比,加热更快捷,而且还保留了砂锅的优点,家庭煎药可以采纳使用。在医院、药店里普遍采用的是以不锈钢为煎药器皿的现代煎煮装置,不锈钢质轻、受热快、耐酸、耐腐蚀,而且化学性质稳定,是十分优良的煎药器具。JMH老中医
  家庭煎药一般以煤炉或液化气加热。目前医院、药店煎药用蒸汽中药煎炉、多功能自控中药煎煮装置、多孔远红外中药煎煮炉以及中药煎煮机等,加热方式多是蒸汽或电。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2.粉碎度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将药材饮片直接入煎或将其粉碎后入煎,对煎煮率有很大影响。适当将药材粉碎,不论是粗末还是颗粒,均能增大药材与溶媒的接触面,从而有利于活性成分的煎出。研究表明,半量颗粒药材的煎出率高于全剂量饮片。五味子和麦冬在相同条件下煎煮,测定固形物。不粉碎的比粉碎的分别低27%和10%,薄层展开后经粉碎的五味子可见七个明显斑点,而不经粉碎的未见斑点。大连市友谊医院用丹参消瘀汤170g和丹参消瘀散6g治疗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作疗效对比,取得同样治疗效果。以上可以看出药材经粉碎后,溶出率提高,成分更容易浸出,在疗效上效果更佳。至于粉碎的粒径,董霄汉认为根茎、果实类药材粒径应以2~0.28mm为宜。当然药材饮片经粉碎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药材鉴别困难;挥发性成分易散失;药液难除,容易混有药渣等。为此学者提出了五防布纸包煎法,实际上药袋中药物大于5g时,药物浓度却不因剂量增加而增加,主要因为散剂在袋内“抱团”而产生“凝胶屏障”阻碍进一步溶出。所以煎煮时使散剂与温开水直接接触并不断搅拌,可克服凝胶屏障。此方法是否可行还需实验研究证实。对于机器煎药,特别是加压煎药方式,将饮片粉碎后入煎,存在着药液难除;药袋容易挤破,使煎药机内充满药材粗粉,清洗困难等问题,可操作性不强。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因此,将饮片粉碎后入煎的方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可操作性不强。需要在剂量换算上、使用规格上以及煎煮方式、煎煮时间、保存方式等问题上进一步研究确定。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3.浸泡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一般待煎的药物宜用冷水浸泡,其中花、茎、叶宜浸20~30min,根、根茎、种子、果实宜浸50min左右。故一般的复方药剂以40~50min为宜。夏日可酌减,冬日可酌加。王氏指出,含挥发油、含苷类药物及维生素类的药物如薄荷、羌活、解表药等以冷浸煎为宜,以免长时间煎煮有效成分随着水蒸汽而挥发;含淀粉、蛋白质等一些高分子成分丰富的药物如天花粉、山药、茯苓等温浸比冷浸更易浸润和膨胀。值得注意的是中药成分复杂,苷与酶多伴随存在,温浸可增加酶的活性,促进苷的酶解,生成苷元或次级苷。赵海峰指出有效成分易水解的药物不宜浸泡,如板蓝根在100℃沸水中浸煎,可防止松蓝苷水解,提高临床疗效。因而药物的浸泡时间及浸泡温度在保持一般原则的前提下,也应考虑到季节及药物成分性质的影响。对于复杂的中药处方来说,宜着重考虑绝大多数药物的性质,采用冷浸的方式。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4.加水量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中药汤剂均以水为溶媒进行煎煮,加水量的多少对煎出量及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量都有重大影响。传统加水量一般以浸泡后淹没药材2~3cm,二煎液面与药材表面相平为度。由于药材质地不同、处方量不同及煎煮火候、煎药时间的差异,以此来加水很难保证煎出量和煎煮效果。王力智通过浸泡、不经压榨的方法对53种不同种类的药物进行试验,得出平均吸蓄量为1.62ml/g,及武火、文火的蒸发量分别为19ml/min、9ml/min,进而得出首煎加水量Q(ml)=吸蓄量K(ml/g)×饮片总重W(g)+预期得药量R(ml)+蒸发系数V(ml/min)×煎煮时间T(min),二煎加水量Q(ml)=预期得药量R(ml)+蒸发量V(ml/min)×煎煮时间T(min)。经实地验证,本公式计算误差不大于10%,科学方便,对砂锅煎药加水量的确有指导意义。郝清春采用加压煎煮的方法测定了489种中药饮片的吸水率,并证明单味中药饮片的吸水率有饱和性。对加压中药煎煮机加水量的确定有借鉴意义,但不足的是此法药渣没有压榨,因而结果可能偏小。李童等择50张不同的处方,在经验加水的基础上,根据公式Q=K×W+R+V×T,计算得出平均吸水系数为1.7338。此法采用中药煎煮机煎煮,药渣经压榨,对指导中药煎煮机加水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存在着不足,机器煎药过程中管道中药液容易损失,计算加水量时也需要考虑进去。本人根据相关文献及实验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得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加水量公式:砂锅煎Q=K×W+R+V×T,K取2.0ml/g,V取13.1ml/min,一煎与二煎加水量按7︰3分配。东华加压煎Q=K×W+R+Z,K 取1.08ml/g,Z为损失量约为200ml。  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5.煎煮时间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中药煎煮一般用武火煎至微沸,再用文火煎煮,煎煮时间是以文火煎煮时间考察的。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对煎煮时间无精确要求,一般根据煎药所加溶媒量和煎取量来控制煎药时间。多数汤剂皆以煎煮至所加溶媒量的1/2~1/3左右为度。部分方剂还根据方中某些药物的煎煮程度来掌握煎药时间。应用此种方法无法实现中药煎煮规范化操作,《中药药剂学》中对汤剂煎煮时间和次数是这样规定的:解表药头煎10~15min,二煎10min;滋补药头煎30~40min,二煎25~30min;一般性药,头煎20~25min,二煎15~20min。目前砂锅煎煮普遍采用的亦是此法。荣淑玉提出一煎时间短些,把挥发性成分煎出来;二煎时间长些,使难溶成分煎出来。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服。而且化学成分测试、煎液比重、煎出物试验、药理试验表明煎煮两次是合理的。一次久煎不能代替两次分煎。赵海峰从药物疗效与煎煮时间之间的关系出发,认为麻黄解表取其挥发油煎煮时间宜短,平喘用麻黄碱煎煮时间宜长;大黄泻下取其结合蒽醌,煎煮时间宜短,止泻则用鞣质煎煮时间宜长。因而汤剂煎煮时间的长短应根据药物性质和临床要求而定。对于机器煎药,煎药时间的长短与砂锅煎药存在着不同。特别是加压煎药方式,由于是高温高压煎煮,在单位时间内饮片的提取效率高,故煎煮时间比砂锅煎药时间短,从实际工作来看,一般解表药煎煮20min,一般性药煎煮30min,滋补类药煎煮40min即可。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对于需先煎的药物,梅全喜研究发现矿物、动物贝壳、化石类药物经炮制粉碎后,煎煮30min和60min其有效成分的煎出量相差无几。而动物甲骨,如龟板,鳖甲经炮制打碎后30min和60min的煎出物相差较大。孙建民通过石膏的粉碎度和煎出量的观察比较,60目以上煎出率可达100%。提示为最有效地增加矿物、甲骨、贝壳类中药的溶解度,宜粉碎成60目共煎。机器煎药法煎药时,亦可将矿物、动物贝壳、化石等需要先煎的药物粉碎成粗末,与其他药同煎。对气味芳香或不耐热的药物需后下,王景先认为质地疏松,含挥发油沸点低的,如薄荷、荆芥等,一般煎煮10min左右为宜;质地较坚硬的,含挥发油沸点高的,如连翘、茴香等,不必后下,一般煎煮30min为宜。但新的研究认为薄荷煎煮30min,挥发油含量最高。刘立干提出两种方法来改进后下法(1)掺渍冷水,在煎好的药液中加入50~100ml冷水,再加入后下药与其它药物同煎5~10min。(2)调整煎药火候。用武火至药汤煮透时,改用文火,点加少许冷水,再加入后下药。钱永昌提出以袋泡剂代替传统后下法。即将后下药材粉碎成16目粉定量装入通透性好、耐浸泡、机械强度较高的滤纸袋中,投入煎煮后的药汁闷浸1h,倾出浸出液即可。此法对保留易挥发性成分及不耐热成分大为有利。这些都是对后下法的有益改进,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借鉴使用。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6.煎煮次数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溶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继续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更好发挥药效,1剂药最好煎煮2次或3次。一般方剂煎煮两次,滋补药可增加一次。对煎煮次数的研究大体一致,一煎煎出率大约为30%,二煎为40%~50%,两次合并可得70%~80%。而三煎、四煎仅占20%。从中药煎煮机煎煮中药的角度来讲,煎煮次数过多,一不利于节约能源,二煎煮时经过加压,药物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因而中药煎煮机一般采用一次煎煮。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7.煎煮温度及压力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对于砂锅煎药,一般是在常压状态下先用武火加热,待沸腾后再用文火加热,煎煮温度没有过多涉及。对于中药煎煮机,一些是常压的,一些是加压的。温度要求也不同。温度、压力的选择与药物的质地及药物有效成分性质是密切相关的。东华加压煎药机煎药,杨凌等设定的温度是110℃,压力是1~1.25kg。宋小勇等研究认为煎煮条件应选在115℃、0.7kg/cm2。在加压煎药过程中,温度、压力的升高能提高饮片的提取率,但是也不是温度、压力越高煎出率越高,需要一个合适的范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及实验研究,初步认为温度保持在110℃~115℃较合适,温度超过此范围,饮片的煎出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根据药物的不同作适当的调整。砂锅煎煮过程中一般需要搅拌,使药物受热均匀,有效成分溶出,并可防止黏性成分粘于锅底而糊锅。中药煎煮机煎煮时需要用压药柄来对药物进行压榨,其作用近似于搅拌,可以提高煎出效果。药物煎煮后药渣吸附的有效成分为原剂量的1/3,煎煮后的药渣应予以绞渣,把药渣放入双层纱布中,稍冷后加压取药汁,可减少浪费。中药煎药机煎煮后挤压药柄的挤压,对药渣的挤压效果更佳,更利于保存药材有效成分。JMH老中医
JMH老中医
  小 结JMH老中医
  中药汤剂的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药材成分复杂使中药现代化进展缓慢。对传统汤剂煎煮方法的改进,需要在科学的前提下,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不拘泥于传统的经验,对煎药的各步骤规范化。用先进的工艺、方法,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等对煎药质量的影响。先进的煎药设备的引进,如中药煎煮机、蒸汽中药煎炉、多功能自控中药煎煮装置、多孔远红外中药煎煮炉等也是对汤剂煎煮法的改革,与传统砂锅煎药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应用于医院药房、药房等。两者煎煮效果的对比存在不同看法,需要在应用中进一步研究阐述。煮散及免煎中药饮片的应用也是对汤剂煎煮法的改进,目前此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在应用及研究中得到解决,因而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不假思索加以应用。


  【老中医专稿·转载注明出处】  
 
 
 
 
 
 
 
 
 
站内搜索
  中医专题 
· 影响中药药力的因素· 合理使用中药,降低不良反
· 服中药汤剂的十种方法· 煎药之法,最宜深讲
· 服中药须忌口
  最新专题
· 煎药前后的“必学技巧”· 常见中药的12种服法
· 喝中药到底能不能加糖· 煎中药有讲究
· 汤药冷藏不宜超1周· 中药煎煮是注意原则
· 煎中药时的个别中药的处· 用药前后别喝酒
· 中药的服用法全解· 服中药时的饮食禁忌
 
  食疗药膳
· 肾病患者如何调养· 肾虚男的五种滋补办法
· 初秋肾虚应该多吃几个滋· 辨证用膳 告别便秘
· 常见骨外伤调理药膳· 食疗验方止久咳
· 自泡药酒误区多· 失眠中医食疗药膳
· 阳痿食疗方· 牙龈出血 试试食疗
  针灸推拿
· 天枢——消子宫肌瘤效堪· 针灸辨证 不离经络
· 针灸不离循按,治疗当辨· 急性胃炎中医针灸诊疗
· 按摩治泄泻· 尿路感染中医针灸诊疗
· 便秘中医针灸诊疗· 咽炎中医针刺诊疗
· 荨麻疹中医针灸医疗· 小儿发热中医推拿诊疗
 
 
  中医病证
·耳聋中 ·红斑狼 ·多囊卵 ·消渴中 ·肺痨中 ·胆结石 ·肝癌中 ·心悸中 ·遗精中 ·夏季热 ·抑郁症 ·癃闭(小 ·喉痈中 ·咽炎( ·水肿中 ·紫癜性 ·过敏性 ·小儿夜 ·腹痛中 ·呃逆中 ·痞满中 ·小儿腹 ·小儿呕 ·滞颐(流 ·口疮中 ·鹅口疮 ·喘证中 ·小儿肺 ·小儿咳 ·鹅掌风 ·缺乳中 ·癥瘕中
 


Copyright 2006-2020,版权所有 老中医一对一 laozhongyi.yiduiyi.Net.CN laozhongyi.yiduiyi.Net.CN
本站所载方药仅供学术研究,不能作为治疗依据,服用药物或进行治疗时,请遵医嘱。
本站部分图文取自互联网。若发现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将删除作品、停止传播
扫码加公众号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