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补益剂:补阳) SgF老中医 【组成】 SgF老中医 干地黄240g,山药,山茱萸,泽泻等各120g,茯苓90g,牡丹皮90g,桂枝30g,附子(炮)30g。 SgF老中医 【用法】 SgF老中医 炼蜜为丸,每丸重15g,早晚各一丸,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 SgF老中医 【功用】 SgF老中医 温补肾阳。 SgF老中医 【主治】 SgF老中医 肾阳不足。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尺脉沉细,舌质淡而胖,苔薄白不燥。以及脚气、痰饮、消渴、转胞等证。 SgF老中医 【方解】 SgF老中医 本方治证为肾阳虚,命门之火不足。 SgF老中医 腰痛脚软,下半身欠温,少腹拘急,俱为肾阳不足,不能温养下焦; SgF老中医 小便不利,是则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 SgF老中医 痰饮、脚气均由肾阳虚不能蒸津化液,上泛则为痰饮,水湿下积则脚气上入为少腹不仁; SgF老中医 小便反多,是由肾中阴阳俱虚而成下消之证; SgF老中医 转胞亦由肾气不足,水聚不化所致。 SgF老中医 故本证治法,是以温补肾阳为主。 SgF老中医 方用干地黄滋补肾阴,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脾,并以少量桂枝、附子温补肾中之阳,意在微微生长少火以生肾气.其目的在于“益炎之源,以消阴翳”。 SgF老中医 方中泽泻、茯苓利水渗湿,丹皮清泻肝火,与温补肾阳药相配,意在补中寓泻,以使补而不腻。 SgF老中医 六味地黄汤(丸)【原名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补益剂:补阴) SgF老中医 【组成】 SgF老中医 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干山药12g、泽泻9g、茯苓(去皮)9g、丹皮9g。 SgF老中医 【用法】 SgF老中医 炼蜜为刃每丸红重15g,成年人每服一丸,日三次,空腹时服,开水送下,或水煎服。 SgF老中医 【功用】 SgF老中医 滋补肝肾。 SgF老中医 【主治】 SgF老中医 肝肾阴虚。 SgF老中医 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以及小儿囟门开不合之症。 SgF老中医 或虚火上炎而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SgF老中医 【方解】 SgF老中医 本方系将《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所组成。 SgF老中医 原著用治小儿肝肾阴虚不足之证。 SgF老中医 盗汗,遗精,骨蒸潮热,消渴,牙痛,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等症,俱属阴虚阳亢,或水亏火旺所导致。 SgF老中医 故本方立法,以肾、肝、脾三阴并补而重在补肾阴为主。 SgF老中医 方中熟地滋肾阴,益精髓是为君药。 SgF老中医 山茱萸酸温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共成三阴并补以收补肾治本之功。 SgF老中医 本方配伍的另一特点是“补中有泻”: SgF老中医 即泽泻配熟地而泻肾降浊; SgF老中医 丹皮配山茱萸以泻肝火; SgF老中医 茯苓配山药而渗脾湿。 SgF老中医 此即所谓“三泻”或称“三开”。 SgF老中医 如此配伍,虽是补泻并用,但是配“泻”是为防止滋补之品产生滞腻之弊,实际还是以补为主。 SgF老中医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等病,但必须具有肝肾阴虚的证候。 SgF老中医 《金匮》肾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桂、附,以温命门之火,以补肾阳为主。由此,六味地黄丸补肾阴虚、而《金匮》肾气丸补肾阳虚,成为治肾的名方。两方不需同用,一般也不同用。SgF老中医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现在生产的‘金匮肾气丸’成药,里面的组成比原方多了‘牛膝’‘车前子’两味药。也就是说,现在卖的‘金匮肾气丸’实际是原来的‘济生肾气丸’。功用主治都有了很大的区别。而现在卖的‘桂附地黄丸’才是原来的‘金匮肾气丸’。患者要看好药物的组成和功效、主治,不要误服。SgF老中医 SgF老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