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属于中医学“肠痈”的范畴。急性阑尾炎多由于阑尾管腔阻塞,细菌入侵所致;慢性阑尾炎大多数由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 Y6i老中医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饮食失节,饱食后剧烈运动,寒温失调,导致肠腑传导功能失常所致。其基本病机为气机壅塞,久则肠腑化热,热瘀互结,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Y6i老中医 【临床表现】 Y6i老中医 急性阑尾炎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症状。典型的腹痛发作始于上腹,逐渐移向脐部,6~8小时后移向右下腹并局限在右下腹。伴纳差、呕吐、恶心、便秘或腹泻、乏力。体温随着症状加重而升高,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 Y6i老中医 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肛门直肠指检均有助于诊断。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Y6i老中医 慢性阑尾炎症状不典型,既往常有急性阑尾炎发作病史,经常有右下腹疼痛、不适感,剧烈活动或饮食不节可诱发。 Y6i老中医 1.气滞血瘀 腹痛开始在上腹部或脐周,逐渐转移至右下腹,疼痛程度也逐渐加剧,部位固定且拒按。伴轻度发热恶寒、恶心呕吐。苔白腻,脉弦紧。 Y6i老中医 2.瘀滞化热 右下腹疼痛固定不移,呈跳痛或刺痛性质,可触及包块,有明显压痛和反跳痛,发热口干,脘腹胀满,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Y6i老中医 3.热盛酿脓 疼痛剧烈,部位固定,压痛及反跳痛明显,可触及包块,壮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小便短赤,舌红绛而干,脉洪数。 Y6i老中医 【治疗方法】 Y6i老中医 1.基本治疗 Y6i老中医 治则:清热导滞、通腑散结,只针不灸,泻法。 Y6i老中医 处方:以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Y6i老中医 阑尾穴 上巨虚 天枢 曲池 阿是穴 Y6i老中医 方义:本病病位在大肠腑,据《黄帝内经》“合治内腑”的原则,取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及治疗肠痈之经验穴阑尾,合用以理气散结,疏导阳明之腑气: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可清泻肠腑邪热;天枢为大肠之募穴,配阿是穴作用可直达病所,导滞散结。 Y6i老中医 加减:气滞血瘀加合谷、中脘行气活血、通腑止痛;淤滞化热加大肠俞、合谷清热化瘀、行气导滞;热盛酿脓加大肠俞、支沟清热解毒、导滞散结:壮热加大椎清热泻火;恶心呕吐加内关、足三里宽胸利隔、降逆止呕。 Y6i老中医 操作:各腧穴均常规针刺,泻法,留针60~120分钟。每日治疗2次。 Y6i老中医 2.其他疗法 Y6i老中医 ⑴ 穴位贴敷:取芒硝30g,生大黄粉10g。冰片5g,独头大蒜1枚。混匀,共捣烂成膏状,贴敷于阿是穴。每日数次。 Y6i老中医 ⑵ 耳针:取阑尾、大肠、交感、神门。毫针强刺激。每日1~2次。 Y6i老中医 ⑶ 激光照射:取阑尾穴、阿是穴。用氦-氖激光治疗仪每穴照射5~10分钟。每日2次。 Y6i老中医 【验案举例】 Y6i老中医 李某,女,29岁。右下腹部疼痛3天,加剧l天。患者于3天前午饭后心窝部开始疼痛,4小时后转到右下腹部。疼痛为持续性,阵发性加重。查:面色苍白,腹肌紧张,右下腹明显疼痛,麦氏点压痛阳性,舌红、苔黄厚,脉沉数。诊为“急性阑尾炎”(气滞血瘀型),治以行气活血、开瘀导滞。取大肠俞、三焦俞、足三里、阑尾穴、天枢、上巨虚、曲池、气海。每次选2~3穴,针用泻法,留针30分钟;其中,三焦俞、大肠俞二穴每次必选其一,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拔火罐15分钟。每日2次,交替运用。经2天治疗后腹痛消失而愈(王雪苔.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第l版.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3~24)。 Y6i老中医 【文献摘录】 Y6i老中医 1.《备急千金要方》:肠痈,屈两肘,灸肘尖锐骨各百壮。 Y6i老中医 2.《圣济总录》:肠痈,灸两手肘尖上各十七壮,左右同。 Y6i老中医 3.《针灸大成》:肠痈痛,太白、陷谷、大肠俞。 Y6i老中医 【按语】 Y6i老中医 1.针灸对急性阑尾炎未化脓者疗效较好。如已化脓、穿孔,须转外科手术治疗。 Y6i老中医 2.慢性阑尾炎局部可配合艾条温和灸或隔姜灸。 Y6i老中医 3.治疗期间应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
|
|
【老中医专稿·转载注明出处】 |
|
|
|
|